洪崖洞主 作品
第434章 翰林清名,帝师之姿
花儿的“夫人外交”,在京城的顶级社交圈里,一炮而红。“青石锦绣堂”的定制丝绸,成了贵妇们彰显身份和品味的最新象征。
张家,也因此,在那些高门大宅的后院里,建立起了一张看不见、却又无比重要的人脉网络。
而在朝堂之上,张家的另一根支柱——张小山,也正以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悄然绽放着自己的光芒。
翰林院,是大宁朝最清贵、也最受尊崇的所在。
能进入此地的,无一不是科举考试中最顶尖的才子,是未来的阁老、宰相的储备人选。
小山自奉调入京,任从六品修撰以来,每日的工作,便是整理浩如烟海的前朝史籍。
因为之前那“治河”的不世之功,和家族那“天工巧匠”的赫赫威名。
如今,翰林院里,再也无人敢当面轻视他。
同僚们见了他,都会客客气气地,拱手称一声“张修撰”。
可那客气之中,却总是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疏离。
他们谈论的,是顾盼生姿的诗词歌赋,是玄之又玄的义理心性。
而小山,每日里除了修史,便是在钻研那些从家里送来的、关于营造、水利、农桑的各种图纸和记录。
他与他们,仿佛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小山并不在意这些。
他谨记着父亲的教诲,每日里只是沉默地做事,冷静地观察。
他知道,自己就像一柄新炼出的钢刀,在入鞘之前,必须先藏起所有的锋芒。
然而,是利刃,也总有需要出鞘的一天。
这一日,早朝之后,皇帝将几位内阁大学士和户部、工部的尚书,都留在了御书房。
起因,是北方三州,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
赤地千里,颗粒无收,数百万灾民嗷嗷待哺。
朝廷虽然紧急下拨了第一批赈灾钱粮。
可奏折雪片般飞来,都说钱粮在半道上,便被沿途的官吏,以各种名目,克扣掉了三成以上。
而地方官府的赈灾之法,也只是简单的开仓放粮,坐吃山空。
“诸位爱卿,都说说吧。”
宁宣宗看着面前的奏折,眉头紧锁,声音里充满了疲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