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生态协同防控系统的诞生与成长
方稷带着《生态协同防控系统概念框架》回到三亚实验站时,迎接他的是一张张既期待又困惑的面孔。
来自三亚农业院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组成的课题小组。
这些年轻人带着对科研的憧憬和农业的坚持,课题小组是首次采用非研究生项目,让本科学生就能参与到实际的科研研究中,三亚农学院的校长也非常认可,科研不应该关在象牙塔里,应该让年轻人尽早接触真实的农业问题。
通过与学校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实验站每年接收两批学生参与为期3-6个月的实践研究。这些学生不仅要完成自己的课题,还要参与实验站的日常工作。
"这不是简单的实习,"方稷在迎新会上说,"你们将是研究团队的重要成员,要承担实实在在的科研任务。"
这些年轻人都怀揣着对农业科研的热情,但面对这个前所未有的概念,都不免有些迷茫。
"教授,这听起来很美好,但真的可行吗?"第一个提出质疑的是陈雨薇,是团队的昆虫生态学的学生,也是生物系的特招实验学生。"规模化繁育天敌?精准释放?这些在实验室都很难做到,更别说大田了。"
方稷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在白板上画了一个圆:"我们都知道化学农药的弊端,但为什么难以替代?因为它简单、高效。我们要做的,不是否定现代技术,而是用更智慧的方式整合生态原理和现代科技。"
"雨薇问得很好,"方稷走到白板前,"规模化繁育天敌确实是个挑战。但让我们换个角度思考——"他在白板上画了两个重叠的圆圈,"我们不需要从头建立一套全新的系统,而是要将传统生态智慧与现代技术进行创造性融合。"
他打开投影仪,展示出一张详细的研究路线图:"我们的研究将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和可交付成果。"
第一阶段:基础研究(3个月)
"首先,我们要深入研究李大爷那块麦田的生态系统。"方稷放大一张田间布局图,"雨薇,你负责带领昆虫组,系统调查田间昆虫群落结构,特别是蚜虫-瓢虫的种群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