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入川

陈浩的意外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团队中激起了层层涟漪。但当涟漪散去,科研工作以更加严谨、高效的姿态重回正轨。

"组长,你来看看这个,"陈浩叫来李明远,"我们的生态防控系统,每亩成本比常规种植高出近40%!"

李明远俯身看向屏幕,眉头越皱越紧。报表上清晰显示:诱集植物种植占用了12%的土地面积,天敌繁育和释放增加了人工成本,智能监测系统更需要大量前期投入。

"最重要的是,"陈浩指着收益率一栏,"虽然我们的油菜籽有额外收入,但还是弥补不了主作物减产带来的损失。"

就在这时,电话响起,是一周一次的会议——方稷从三亚打来了每周例行会议的电话。

五个人在示范点挤在电话前和方稷通话。方稷开门见山:"各点汇报一下初步成本和生态田的建设数据。"

结果令人担忧:五个点的情况大同小异,生态防控系统的经济效益都不理想。四川点的张薇甚至汇报:"当地农民直接说,这么种地亏本,给补贴都不干!"

会议室陷入沉默。许久,方稷才开口:"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科技创新不能脱离经济实际。"

方稷立即调整工作计划,要求每个示范点深入调研:

详细核算各环节成本、调查农民接受意愿和价格预期、分析不同规模农场的适用性....

调研结果更加严峻:小农户普遍表示"种不起",大规模农场则担心管理复杂度。只有极少数农户愿意建设生态农场,表示感兴趣,但要求政府的补贴支持要先发再种。

"我们可能太理想化了。"深夜,方稷在与李明远的电话中坦言,"只考虑了技术可行性,忽略了经济可行性。"

方稷放下电话,久久伫立在窗前。三亚的夜温暖而湿润,但他的心却像被北方的寒风吹过。五个示范点的数据清晰地指向同一个结论:他们的生态防控系统在技术上成功,在经济上却步履维艰。

"也许是我这次真的离土地太远了。"方稷喃喃自语。第二天清晨,他本来因为最近腿部隐隐作痛,本来想在三亚接受治疗,但是现在决定,亲自去四川示范点,全程参与一户农家的生态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