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当户对(二)(187)(第3页)
王业鹏脸上露出为难:“这…项目太紧了,领导盯着呢。要不…你让你妈过来陪你几天?” 这个提议让陈礼华心里更堵了。她没再说话,起身走进了卧室。
用车的问题也因为怀孕变得更加突出。偶尔需要去远点的超市采购或者回娘家,陈礼华还是不敢开。王业鹏若是有空自然好,但他加班多,周末也常常要补觉。有时陈礼华想出门透透气,让王业鹏开车送一下,他要么推说累想休息,要么就是“这么近打车不行吗?油钱停车费也不少”。陈礼华看着停在楼下蒙了一层灰的白色轩逸,再摸摸自己日渐隆起的肚子,一股无名火就往上蹿。当初买车是为了方便生活,现在倒好,成了个摆设,还添堵。
随着月份增大,胎教也提上了日程。这本该是件温馨的事,却意外地引发了新的分歧。
陈母李芳是文化馆退休的,讲究传统熏陶。她特意从网上找了古典音乐合集、《论语》诵读、甚至还有古诗吟唱的音频,一股脑儿发到女儿女婿的群里:“礼华,业鹏,给孩子听听这些,好!陶冶情操,从小打好底子。”
王母张玉芹则更“新潮”一些。她发来的是各种胎教仪器的链接,还有所谓的“莫扎特效能音乐”专辑,以及一些育儿公众号推荐的“妈妈情绪稳定是最好的胎教”之类文章,附带留言:“礼华,别太紧张,顺其自然就好,妈觉得你心情好比听什么都强!”
陈礼华自己则更信任医院发的孕期手册和App上推荐的舒缓轻音乐以及温和的自然白噪音。
三个人,三种声音,都带着满满的爱意和不容置疑的“为你好”。陈礼华拿着手机,看着群里不断弹出的链接和语音,感到一阵茫然和压力。晚上,她试着放了一段母亲推荐的《高山流水》给肚子里的宝宝听。王业鹏在旁边打游戏,戴着耳机,倒也没说什么。
过了两天,王业鹏难得早回家,心情不错,提议:“老婆,给宝宝听听我新找的摇滚乐单吧?节奏感强,说不定以后是个摇滚小子!” 说着就要去连蓝牙音箱。
陈礼华吓了一跳,立刻按住他的手:“不行不行!妈说了,太吵的音乐对孩子不好!要听舒缓的!”
“舒缓舒缓,天天听那些催眠曲,人都蔫了。”王业鹏不以为然,“哪有那么夸张,隔着肚皮呢!我同事老婆怀孕天天听摇滚,生出来的儿子照样活蹦乱跳。”
“那不行!我妈和医生都说要安静舒缓的环境!”陈礼华态度坚决。
“你妈你妈,什么都听你妈的?那是我儿子还是你妈的儿子?”王业鹏一时口快,话冲出了口。
陈礼华愣住了,眼圈瞬间红了:“王业鹏!你什么意思?”
王业鹏也意识到说错话了,烦躁地抓了抓头发:“我不是那个意思…我就是觉得,胎教这事儿,咱俩自己定不行吗?非得按谁说的来?累不累啊!” 他摔下游戏手柄,起身去了阳台。
客厅里只剩下低回的古典乐旋律和陈礼华压抑的抽泣声。她摸着肚子,感受着里面小生命的轻微胎动,心里充满了委屈和无助。门当户对的婚姻,避开了原生家庭的惊涛骇浪,却在生活最细微的褶皱里,悄然布满了需要两人携手一点点熨平的沟坎。辽东的山货和鲁南的小米滋养了情分,可真正在同一屋檐下过日子,才知道那“和谐”二字背后,需要多少耐心、多少磨合、多少深夜里的叹息和清晨醒来时的彼此谅解。白色的轩逸静静停在楼下,车身上落了几片秋叶,像生活不经意间撒下的点点斑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