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老王(十一)(237)(第2页)
周明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像是得到了全世界最好的礼物。他小心翼翼地伸出手:“那…接下来想去看看雕塑展区吗?”
张雨婷轻轻将自己的手放在他的掌心:“好啊。”
两人的手指第一次正式交缠,温度相互传递,像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抽屉里的秘密
王磊家的卧室里,台灯洒下昏黄的光。林雯坐在梳妆台前,机械地涂抹着晚霜,眼神却不时飘向床头柜——王磊的手机正放在那里充电。
自从看到那条关于“书”的微信后,她心里就像扎了根刺。理智告诉她不该怀疑丈夫,但情感却不受控制地往最坏的方向联想。那张藏在书房抽屉深处的大学合影,王磊偶尔的出神,还有他对张雨婷那种微妙的关注…所有这些碎片在她脑海中挥之不去。
浴室的水声停了。林雯迅速收回目光,强迫自己专注于护肤。王磊擦着头发走出来,看到妻子僵硬的背影,眉头几不可察地皱了一下。
“雯雯,明天小彤幼儿园有亲子活动,我请了半天假。”他坐到床边,语气如常。
“嗯,我知道。”林雯没有回头,“我也请好假了。”
一阵沉默。王磊拿起手机看了看,又放下:“雨婷今天和周明去看艺术展了。周明就是上次说要借我书的那位,人挺不错的。”
林雯的手顿了一下:“哦?雨婷跟你说了?”
“嗯,她发了条消息,说玩得挺开心。”王磊的语气轻松,“周明好像对她有意思。”
林雯转过身,仔细观察丈夫的表情:“那…你怎么看?”
“我觉得挺好。”王磊的眼神坦荡,“雨婷值得一个好男人珍惜。周明做公益律师多年,人品应该靠得住。”
他的反应无懈可击,但林雯心中的疑虑并未消散。她勉强笑了笑:“是啊,希望她能幸福。”
夜深了,王磊很快入睡。林雯却辗转反侧,最终轻手轻脚地起身,走向书房。她知道这样做不对,但那个疑问像毒蛇一样啃噬着她的心。
书房里,月光透过百叶窗在地板上投下条纹状的阴影。林雯屏住呼吸,拉开那个她偶然发现过的抽屉——王磊存放重要文件的抽屉。在一叠房产证和保险单下面,那个牛皮纸信封依然静静地躺在那里。
她的手微微发抖,取出信封,抽出里面的照片——大学时代的王磊和张雨婷,站在图书馆前的台阶上,青春洋溢,笑容灿烂。照片背面是那行娟秀的字迹:“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雨婷”,以及王磊后来添上的“珍重。祝好。——王磊”。
林雯的眼泪无声地滑落。这张照片被如此小心地保存着,意味着什么?丈夫真的已经完全放下了吗?她想起阳台上那对并肩而立的身影,想起王磊每次提起张雨婷时眼中闪过的那丝复杂…也许有些感情,从未真正结束?
她小心地将照片放回原处,关上抽屉,如同关上潘多拉的盒子。但那些飞出的猜疑和不安,却再也收不回去了。
分校风波
社区活动中心的大教室里,二十多位老人围坐成圈,气氛剑拔弩张。王建国站在前方白板旁,眉头紧锁。张淑芬正在努力调解两位争执不下的学员。
“书法就要讲究传统!王羲之、颜真卿的帖才是正统!现在教的这些创新写法,根本是误人子弟!”李大爷拍着桌子,脸红脖子粗。
“老李头,你太迂腐了!”陈阿姨不甘示弱,“王老师教的现代书法既保留了传统精髓,又适合我们老年人学习,有什么不好?”
“就是!我就喜欢现在这样!”
“传统也不能丢啊!”
老人们分成两派,各执一词。
“翰墨夕阳”分校成立后,学员从原来的二十多人激增到近百人,分成了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班。随着规模扩大,学员背景和需求差异也越来越明显。一些有书法基础的老干部、老教师坚持传统临帖;而更多零基础的老人则更喜欢王建国简化后的现代教学法。矛盾逐渐积累,终于在今天的教学研讨会上爆发。
“各位,安静一下!”王建国提高声音,“我们办书法班的初衷,是让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无论是传统还是创新,只要能让大伙儿开心、有收获,就是好的。”
“王老师说得对。”张淑芬接过话头,“我和王老师商量过了,准备把高级班分成传统和创新两个方向,由不同老师带,大家各取所需,好不好?”
这个折中方案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但李大爷依然不满:“分校就要有分校的样子!请专业书法家来教才对!现在这样,简直是儿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