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龙飞龙学习 作品

第447章 秦家小院的傍晚

夕阳把秦家院的土坯墙染得暖融融的,灶房烟囱里冒出的青烟慢悠悠飘向天际,混着锅里咕嘟冒泡的肉香,飘出去老远。

院门外传来“噔噔”的脚步声,还夹着锄头碰撞的闷响——秦父秦母和大儿子秦铁牛总算从田里回来了。

秦铁牛个头高,肩宽背厚,黝黑的脸上挂着汗珠,粗布褂子后背早被汗浸得透湿,一进院门就抽了抽鼻子,脚步都加快了几分。

“媳妇,啥味儿这么香?”

他当先扎进厨房,把锄头往墙角一搁,铁皮锄头磕在石头上,发出“当啷”一声响。

张桂枝回头见是他,嘴角弯着笑,用铁勺轻轻敲了敲锅沿:“还能有啥?今儿柱子来咱家了,不光给狗娃带了大白兔奶糖,还带了好些肉过来,灶上炖的就是,猪头肉混着红烧肉可香了。”

“柱子来了?”

秦铁牛眼睛一亮,他忍不住咽了口唾沫,“这年景能吃上这么多肉,柱子这小子可真能耐!”

话音刚落,秦父秦母也走进了厨房。

秦父手里攥着草帽,额头上的皱纹里还沾着细土,他没说话,只是往锅里扫了一眼,眼神里多了几分赞许。

秦母则是个急性子,三步并作两步凑到灶台前,伸手掀开厚重的木锅盖,一股更浓郁的肉香“呼”地涌了出来,熏得她眼睛都眯了起来。

锅里的猪头肉泛着油光,红烧肉块颤巍巍的,汤汁咕嘟咕嘟冒着泡,连飘在上面的姜片都透着油香。

秦母盯着锅里的肉,忍不住又咽了咽口水,眉开眼笑地拍了下手:“哎呀!柱子这孩子也太实诚了!送这么些好肉来,这下可好了,咱狗娃总算能好好解解馋了!”

她边说边回头看了眼院外,声音放软了些——秦家就狗娃这么一个独苗孙子,秦母平日里把他疼得跟眼珠子似的,有块糖都先紧着他,更别说这么些肉了。

秦父这时才开口,声音带着庄稼人特有的沉稳:“柱子还在屋里吗?咋没瞧见人?”

“刚走没一会儿呢。”

张桂枝把铁勺放回灶边,擦了擦手上的油,“说是怕赶不上回城的末班车。”

“赶不上车就在咱家住一晚呗!”秦母立马接话,语气里满是实在,“咱家又不是没地方,哪能让他赶路受累?”

秦父闻言,没好气地看了她一眼:“你糊涂啥?柱子明儿就要跟湘茹拜堂成亲了,按老规矩,新人婚前哪能住在一块儿?传出去像啥样子?”

秦母这才反应过来,拍了下自己的脑门,不好意思地笑了:“你瞧我,这不是瞧见这么多肉,高兴得糊涂了嘛!

你说这年景,多少人家连糠饼子都吃不饱,也就柱子有能耐,能弄来这么些好肉。”

她顿了顿,眼神往湘茹的房间方向飘了飘,语气软了下来:“我啊,现在啥也不求,就盼着湘茹跟柱子往后能和和睦睦的。

日子过得顺顺当当的,早点给我生个大外孙,我也能抱抱外孙子,享享天伦之乐。”

“妈,您忘了棒梗啦?”

秦铁牛在一旁挠了挠头,憨声憨气地提醒,“棒梗才是您大外孙,淮茹的大儿子,您前儿不还跟我念叨他嘛。”

秦母一听“棒梗”俩字,脸上的笑淡了些,没好气地白了他一眼:“我能不记得棒梗?前儿我还让淮茹给孩子带了十个鸡蛋去,那可是咱家攒了半个月的,想着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得补补。

可这孩子,多少年没让我瞧见了,上次见还是他做周岁的时候,现在估摸着都长到我腰了吧?”

张桂枝在一旁撇了撇嘴,手里的布巾往灶台上一搭,语气里带着点不满:“哎呀妈,您就甭提这茬了,还不是淮茹那个婆婆贾张氏?

打心眼儿里瞧不起我们乡下人,总说咱家穷,怕孩子跟咱来往沾了‘土气’,连带着不让棒梗来村里玩。”

她顿了顿,像是想起了什么,又补充道:“还有上次,我跟铁牛进城瞧他们,特意带了一篮子新摘的豆角和茄子,结果呢?

贾张氏连门都没让我们好好进,在门口站了没五分钟,连口热水都没喝到,就催着我们走,那脸色,跟谁欠了她八吊钱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