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五十年代的可怜炮灰6(第2页)
一个礼拜的时间王杰都没有外出,就在家中教授她们课程。除小学的正常课程外又添加了历史、地理、英语等,但是感觉自己一个人有点吃力了,而且自己的理解想法也不能强加给她们两个。看来是要在请两名老师授课了,让她们两个在家自学,他今天出去看看能不能请到老师。
王杰走出洋楼时,午后的阳光正把骑楼影子拉得细长。麻石路上有穿西装的葡国商人踩着皮鞋走过, cane 手杖敲地的声响混着隔壁咖啡屋留声机的旋律。卖花女挎着竹篮经过,素馨花上的露水沾湿了她蓝布衫的领口,街角卖杏仁饼的摊子飘来黄油香,铁皮盒在台面上码得整整齐齐,油纸印着“老字号”的红章。
王杰一路朝着《华侨报》报社走去,现在的澳门,局势微妙又紧张,街上人来人往,神色匆匆。难民和当地居民混在一起,难民们拖着破旧的行李,眼神满是疲惫与迷茫;居民们则裹紧衣衫,在这风雨飘摇的时代努力维持着生计 。
报社在一条略显狭窄的街道上,招牌虽不华丽,却透着几分厚重。王杰推开门,油墨的气息扑面而来。屋内光线有些昏暗,几盏吊灯散发着微弱的光。编辑们坐在堆满稿件的桌前忙碌,排字工人手中的铅字碰撞,发出清脆声响 。
王杰走向一位戴眼镜、神色严肃的编辑,有些局促地说明来意:“先生,我想在贵报登一则招聘启事,想请两名家庭教师,教我两个妹妹读书识字。”编辑停下手中动作,抬眼看了看王杰,推了推眼镜说:“可以,不过广告的位置和字数不同,价格也有差异。”说着,递过来一张价目表 。
王杰接过价目表,指尖扫过纸面,目光在“头版内页”的位置上顿了顿。“就登这里吧。”他抽出皮夹,数出几张港币推过去,“字数不用省,把‘精通英文’也加上。”编辑提笔将启事补全,末了抬头确认:“需不需要标注‘待遇从优’?”
王杰想起妹妹们捧着旧课本的模样,点点头:“加在文末就行。”付完钱起身时,西装下摆带起一阵风,吹得邻桌未干的油墨稿纸沙沙作响。他走出报社,阳光把骑楼影子压得扁扁的,街边报贩的铜锣突然敲响,惊飞了檐角啄食面包屑的鸽子。
几个穿着薄外套的孩子在骑楼下嬉笑追逐,手中的风车随着跑动呼呼转动。路口的报摊前人来人往,摊主正扯着嗓子叫卖最新的报纸,粤语的吆喝声在街巷里回荡。葡国巡警慢悠悠地走过,皮鞋叩击着石板路,发出有节奏的声响。
一辆黄包车从王杰身边经过,车夫的号衣被汗水浸湿,却依旧稳稳地拉着车上的乘客。街边店铺门口,老板们正忙着招呼顾客,货架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丝绸、香料、瓷器……应有尽有。一位老妇人坐在门口,手里熟练地编织着竹篮,身前的竹筐里已经放着几个精巧的成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