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语写作 作品

第183章 尊重差异,促进交流(第2页)

“比如这根银针,”她举起一根针,“它不是魔法,也不是信仰,它是工具。就像你们的手术刀一样,精准地作用于特定部位,引发身体的自我修复反应。”

她还请助手搬来一套模型,展示出她在南境救治病人时所使用的标准化流程图。每一步操作都有明确记录,包括病人的症状、治疗时间、用药剂量、恢复情况。

“我们并不是拒绝科学验证。”沈清秋说,“只是我们的方式,和你们的习惯不同。现在,我们愿意按照你们的标准,建立对照组,进行双盲试验,收集数据,分析疗效。”

这一番话让不少原本持怀疑态度的医者露出了惊讶的表情。

一位年轻的西方女医者开口问道:“你愿意让我们参与整个研究过程?”

“当然。”沈清秋点头,“甚至,我可以邀请你们亲自设计实验方案,监督每一个步骤。”

会场安静了几秒,随后响起一阵低声议论。

这时,那位曾亲手施针并见证疗效的医者站了起来,“我愿意参与。”

另一位也跟着表态,“我也愿意。”

沈清秋看着他们,心中稍定。但她知道,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几天,她带领团队与国际医者展开深入合作。她亲自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案,挑选了十位慢性疼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安排对照组与实验组。

每天,她都带着西方医者们一起查房、记录病情变化、调整针灸方案。她鼓励他们提问,也耐心解答他们的疑惑。

有一次,一位医者问她:“你说的‘气’到底是什么?”

沈清秋想了想,从口袋里掏出一枚磁铁,“你看这个,虽然你看不见磁场,但它确实存在,对吧?”

对方点头。

“‘气’就像是这种看不见的能量流,它影响着我们的身体状态。我们通过观察和实践,总结出它的运行规律,并据此制定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