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219集 钟表店的停摆世纪(第3页)

“也许祖父早就知道。”钟华拿起机芯,凹陷处的蓝光似乎更亮了,“他把这枚机芯藏在座钟里,就是想让我们发现,自然和时间其实是同一种频率的共振。”他想起祖父临终前说的话:“时间不是直线,是一圈圈的波纹,只要频率对了,过去和现在会重叠。”

此时,座钟的钟摆突然停在三点十五分——和最初一样的位置。但这一次,钟面上的罗马数字似乎在微微发光,钟摆的阴影投射在墙上,形成的轮廓竟和涠洲岛火山口的卫星图一致。老周颤抖着拿起放大镜,再次看向齿轮凹陷:“你们看……纹路好像变了。”

果然,原本固定的放射纹路,此刻竟像活物般轻微蠕动,每道细纹都在延展、收缩,仿佛在模拟沙粒滑落的轨迹。阿玉突然惊呼:“这是实时的!鸣沙山现在的沙粒滑落频率,正在通过这凹陷显现出来!”

他们不知道这枚机芯为何拥有如此神奇的力量,也不知道祖父当年究竟经历了什么。但此刻,当钟摆的摆动声与记忆中的沙粒声完美重合,他们突然明白,有些连接超越了时间和空间——就像涠洲岛的火山岩气孔与1900年的流星凹痕,就像敦煌的沙粒声与座钟的滴答声,它们本就是宇宙共振的一部分,而祖父的座钟,不过是将这共振具象化的媒介。

离开修表铺时,夕阳把巷口染成琥珀色。钟华抱着修好的座钟,阿玉手里攥着那几粒银灰色的“星尘”。他们身后,老周铺子里的座钟仍在“滴答”作响,那声音穿过梧桐树叶,与远处归鸟的鸣叫、自行车的铃铛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奇异的和谐。

回到家,钟华把座钟摆在书架上,钟摆重新开始摆动。这一次,“滴答”声里似乎多了些别的东西——是涠洲岛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是敦煌驼铃的叮当声,是纳木错冰面开裂的咔嚓声,还有祖父年轻时在甲板上哼的船歌调子。

阿玉把火山岩标本放在座钟旁,阳光穿过两者时,桌面上的阴影再次重叠。她突然指着阴影交汇处:“你看,像不像我们在青海湖看到的天鹅展翅?”

钟华顺着她的手指望去,齿轮凹陷的阴影与火山岩气孔的阴影,在阳光下拼成一个展翅的形状,边缘闪烁着细碎的光,像极了青海湖日出时,天鹅翅膀上凝结的露珠反光。

座钟的摆动声仍在继续,这一次,它不再仅仅是时间的刻度,而是一首由星尘、火山、沙粒和时光共同谱写出的共振之歌。钟华和阿玉相视而笑,他们知道,祖父留下的这座老钟,不仅修好了时间,更让那些散落在天涯的记忆,在齿轮的咬合与钟摆的摆动中,重新找到了彼此共振的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