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242集: 共振波纹的地层回声(第3页)

钟华感到一股强大的吸引力,来自那张图纸,来自图纸上那些发光的线条和星辰。他不由自主地伸出手,想要触摸那片纳木错湖岸形状的油渍。

就在他的指尖即将触碰到图纸的瞬间,异变陡生!

图纸上的光芒猛地爆发出来,形成一道巨大的光柱,直冲天际。与此同时,地面上那个被挖开的混凝土夹层洞口,也喷出了同样颜色的光芒,与图纸上的光柱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闪烁着蓝光的光柱。

光柱内部,影像开始浮现、旋转。

钟华看到了涠洲岛黑色的火山岩,岩浆仿佛正在内部涌动;他看到了敦煌的热气球在空中飘浮,烟圈袅袅;他看到了纳木错的湖水波光粼粼,湖岸线在光影中变幻;他甚至看到了自己出生的那家老医院,在时光的回溯中变得清晰……

然后,他看到了阿玉。

阿玉站在光柱的另一端,似乎也被这奇异的景象吸引。她的脸上带着惊讶和疑惑,但更多的是一种沉静的好奇。她的手中似乎拿着什么东西,钟华仔细看去,是一张明信片,一张他们在敦煌买的、却一直没有寄出的明信片。

“阿玉!”钟华忍不住大喊。

仿佛听到了他的呼唤,阿玉抬起头,目光穿过光怪陆离的影像,与钟华的目光在空中交汇。

就在这一刻,光柱中的影像开始融合、重叠。

涠洲岛的火山岩断层线与地铁规划图的红线重合,敦煌的热气球烟圈与蜡笔火车头的烟圈重合,纳木错的湖岸线与油渍的轮廓重合,钟华出生医院的坐标点与“月亮街站”的标记重合……

更神奇的是,阿玉手中明信片上的图案——那是一幅敦煌壁画的临摹——竟然与光柱中浮现出的、1978年规划图绘制者的模糊背影重合了!

那个背影,穿着朴素的工装,手中拿着红蓝铅笔和蜡笔,正在专注地绘制着图纸。他的姿态,竟与钟华的祖父在航海日志上绘制海图时的样子有几分相似!

嗡鸣声渐渐平息,蓝光也开始收敛。光柱消失了,施工现场恢复了原有的光线,只是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来自高原湖泊的清冽气息。

那张1978年的地铁规划图,此刻静静地躺在木板上。

它不再是泛黄的旧图纸。

红蓝铅笔的痕迹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淡淡的、仿佛融入纸张本身的星轨和湖岸线的印记。蜡笔绘制的火车头还在,但烟圈已经变得透明,像是一个遥远的符号。“月亮街站”的坐标点依然存在,但旁边似乎多了一个微小的、不易察觉的星座标记。

而那片晕染出纳木错湖岸线的油渍,已经完全干涸,留下了一个清晰的、如同水印般的印记,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弱的光芒,像是一滴凝固的湖水。

施工队的人都惊呆了,刚才发生的一切,如同一场光怪陆离的梦。有人想去触碰图纸,却被施工队长一把拦住。

“别碰!”队长的声音有些颤抖,“把它……把它小心包起来,交给上面。这东西……不简单。”

钟华没有去看他们,他的目光依然停留在图纸上,脑海中回放着刚才光柱中的景象。

他想起了和阿玉一起旅行时的点点滴滴,那些风景、那些旧物、那些偶然的发现和奇妙的巧合。

他想起了阿玉在旧木箱里找到的母亲绣的牡丹,想起了钟华祖父座钟里掉出的船票,想起了他们在各地看到的相似纹路和听到的共振频率。

这一切,难道真的只是巧合吗?

还是说,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之外,存在着某种神秘的联系,将过去、现在和未来,将此地和彼地,将记忆和现实,以一种人类尚未理解的方式,编织在了一起?

1978年的规划图绘制者,是谁?他是预言家,还是一个穿越时空的旅人?或者,他只是一个普通人,却无意中触碰到了某种宇宙的韵律,将那些跨越时空的景象,以一种孩童般的涂鸦和工程师的严谨,记录在了这张图纸上?

钟华不知道答案。

他只知道,当嗡鸣声穿透月台地砖,当混凝土夹层被打开,当那些跨越了近半个世纪、跨越了万水千山的景象在图纸上重合时,他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和连接。

那不仅仅是地理的重合,时间的重叠,更是记忆的共振,情感的回响。

他拿出手机,信号已经恢复。他拨通了阿玉的电话。

“喂,阿玉?”

“钟华?你在哪?刚才我好像感觉到一阵奇怪的震动,还有……我好像看到了很奇妙的光……”阿玉的声音带着一丝疑惑和兴奋。

钟华笑了笑,抬头看了看天空,阳光正好。

“我在老月台这边,”他说,“我看到了一些东西,一些……很难解释的东西。你能过来一下吗?我想和你一起看看。”

“好,我马上来。”

挂了电话,钟华再次看向那张神秘的图纸。

图纸上,纳木错的湖岸线印记旁,似乎有一道极细的、新的墨痕,像是一个未完成的环线的起点。

他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未来还会有怎样的奇遇和谜题等待着他和阿玉。

但他知道,那些散落在时光和地域中的碎片,那些看似偶然的巧合,正在以一种神秘的方式,慢慢拼凑出一幅宏大而温柔的图景。

而他们的故事,就像那图纸上未完成的环线,才刚刚开始。

地层下的回响渐渐散去,但记忆的涟漪,才刚刚开始在时空的湖面上,一圈圈地荡漾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