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283集:《无人机技术的伦理飞行规则》(第2页)

接下来的三个月,林默的团队成了最忙碌的人。他们带着测绘仪走访了全市的居民区、医院、学校,用激光测距仪测量建筑物的高度,标记出需要保护的区域边界。在老旧的红砖居民楼区,他们要爬上顶楼,记录每层窗户的朝向;在医院的住院部,他们和医生护士一起,确定哪些区域绝对不能被航拍。

最难的是协调各方利益。有次在高档别墅区,业主们要求把整个小区都划为禁飞区,连外卖无人机都不能进,这让附近的外卖站点负责人急得差点当场下跪。"这片小区要是禁飞,我们站点一半的订单都得黄。"男人红着眼圈说,"底下还有二十多个兄弟等着吃饭呢。"

最终,团队想出了"动态禁飞"的方案——白天允许物流无人机在特定航道飞行,晚上十点后全面禁飞;私人住宅的院子和阳台属于绝对禁飞区,但小区公共区域可以允许经备案的无人机通行;医院的病房楼设立50米半径的禁飞圈,而门诊楼周边则允许物流无人机在指定高度通行。

规则的另一项核心内容,是给每架无人机装上"电子身份证"。林默带着技术团队拜访了十几家无人机生产企业,要求在新机出厂时就植入唯一的身份芯片,记录所有者信息和飞行数据。"就像汽车的车牌和黑匣子,"他在技术研讨会上说,"出了问题,能找到责任人;飞了不该飞的地方,系统能自动报警。"

反对的声音来自两个极端。无人机爱好者们觉得这是对他们自由的限制,"我们玩航模几十年了,凭什么要被盯得这么紧?"而隐私保护激进派则认为,仅仅装身份标识远远不够,"只要它们还能在天上飞,就有偷拍的可能。"

在一次公开听证会上,一位戴着鸭舌帽的年轻人突然站起来,举起手机播放了一段视频。画面里,一架无人机正从他家浴室的窗户缝隙往里拍,镜头晃动中能看到他妻子惊恐的脸。"这就是你们说的安全?"年轻人的声音因为愤怒而颤抖,"我按你们给的举报电话打了三次,到现在都没人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那天的听证会结束后,林默独自坐在空荡荡的会议室里,看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色。城市的灯光次第亮起,像一片流动的星河,而在这片光芒之上,无数架无人机正在夜色中穿梭。他打开手机,看到团队开发的公众监督平台后台,已经有上千条举报信息在等待处理。 《无人机伦理飞行规则》最终在半年后正式出台。规则实施那天,林默带着团队在市中心广场设置了宣传点。他们展示了新的身份标识芯片,演示了飞行轨迹查询系统,还教市民们如何用手机App举报违规飞行的无人机。

有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拄着拐杖走过来,颤巍巍地问:"以后,那些小飞机就不会偷看我们家院子了?"林默点点头,给她递上一份印有举报二维码的宣传单。老人戴上老花镜,仔细看着单子上的字,突然笑了:"这样我就能放心在院子里晒太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