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297集:《情感计算的伦理隐私保护》(第2页)

"心镜系统的核心算法来自美军的战场心理评估模型,"顾明宇在深夜的实验室里调出原始代码,绿色字符在他眼下投出淡淡的阴影,"我们只是优化了民用场景的识别参数。"

林夏盯着屏幕上快速滚动的面部特征点,突然想起父亲发病前总说"感觉被什么东西盯着"。她放大代码的注释部分,发现系统默认开启"公共场景无感采集模式",连医院的iCu病房都在数据采集范围内。

"这些微表情数据会上传到云端训练模型,"顾明宇的声音有些沙哑,"但我们有严格的脱敏处理——"

"脱敏?"林夏点开一个数据包,某位抑郁症患者的眼动轨迹与自杀倾向预测曲线重叠在一起,"当算法能从一个眼神判断我明天会不会想死,这还叫隐私吗?"

暴雨拍打着伦理委员会的玻璃窗,像是无数双敲打的手指。林夏把整理好的案例摊在桌上:387份被Ai误判的诊断报告,21起因情绪标记引发的就业歧视,7例自杀事件前被系统判定为"情绪稳定"的记录。

"上周在儿童医院,"她调出一段监控,画面里患自闭症的小男孩正对着Ai诊断仪尖叫,仪器屏幕始终显示"情绪抗拒,数据无效","这个孩子因为系统无法识别他的非典型表情,延误了干预时机。"

顾明宇突然起身拉开窗帘,雨幕中,城市的霓虹在湿漉漉的路面上晕染开来,像一幅被泪水浸透的画。"全市有2000个高空摄像头搭载了情绪识别模块,"他指向远处的商业大厦,"连广告牌都能根据路人表情切换内容。"

林夏第一次发现,那些总在她皱眉时跳出安慰弹窗的App,那些在她语调提高时自动降低音量的智能音箱,早已织成一张无形的网。

《情感计算伦理规范》的初稿在争吵中逐渐成型。林夏坚持加入"三重授权原则":公共场合必须明示采集装置,个人有权随时终止数据上传,涉及心理特征的分析结果仅限本人查阅。

"这会让系统准确率下降30%,"顾明宇在模拟测试时看着跳红的参数,"反恐部门不会同意的。"

"那让他们反恐能分清惊恐和愤怒的算法,"林夏修改着权限设置,"或者,学会尊重一个普通人害怕时的权利。"

在福利院的阳光房里,林夏调试着新的情绪交互设备。患自闭症的小男孩小心翼翼地触碰屏幕上的卡通表情,当他做出一个奇怪的鬼脸时,设备突然弹出一只虚拟小狗,模仿着他的表情摇尾巴。

"我们移除了自动判断模块,"她向护工解释,"现在它只会做镜像反馈,不会给任何评价标签。"小男孩咯咯地笑起来,这是他三个月来第一次主动与人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