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300集:《伦理之光照亮科技未来》(第2页)

林砚的呼吸顿了半秒。她当然记得。那个总是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的中年人,在听证会上颤抖着说“他们把我脑子里的悲伤挖走了,可那些悲伤里有我女儿的样子”。后来团队推动出台《脑机接口伦理公约》,第一条就明确禁止任何形式的意识篡改,而734号成为首批获得国家赔偿的受试者。

“现在我的孙子在用脑机接口学钢琴。”老人笑起来,眼角的皱纹挤成两道沟壑,“他有先天性脑瘫,可现在能弹出完整的《致爱丽丝》。设备里有个按钮,他随时能暂停、能删除数据,就像你们说的‘用户主权’。”

全息投影突然切换画面,出现世界各地的街景:东京的小学生在科技课上讨论“算法偏见”,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墙上画着“数据隐私”的涂鸦,德里的人力车夫在用带无障碍模式的App接单,他们手机屏幕上跳动的绿色图标,正是团队当年推动制定的“普惠设计”认证标志。

“最让我震撼的不是条文本身。”联合国科技伦理委员会的主席马克举起平板电脑,展示着最新的全球民调,“18到80岁人群对‘科技伦理’的认知率从2045年的17%,提升到2065年的89%。在巴西的雨林部落,酋长会拿着我们的《生态科技指南》跟采矿公司谈判;在格陵兰的因纽特社区,猎人懂得用卫星定位时避开濒危物种栖息地。”

会议进行到傍晚时,传来一个突发消息:国际太空站检测到一颗失控的私人大幅卫星,可能撞向月球背面的科研基地。林砚立刻调出全球太空伦理应急系统——这个由团队牵头搭建的网络,连接着各国航天机构和太空垃圾清理公司。

“按《近地轨道伦理公约》第12条,所有权公司未按时缴纳清理基金,已触发强制回收机制。”小陈快速操作着系统,“月球基地已启动防护盾,清理机器人预计三小时后抵达。”

屏幕上,代表机器人的红点正朝着失控卫星移动。林砚想起二十年前,当他们提出要给太空活动立规矩时,某商业航天巨头的Ceo嘲讽道:“宇宙那么大,你们管得过来吗?”而现在,从卫星轨道分配到太空资源开采,每个环节都嵌着伦理准则的齿轮。

夜幕降临时,会议进入最后环节。林砚播放了一段特殊的影像:二十年来所有参与过伦理治理的人们的笑脸,有白发苍苍的哲学家,有刚毕业的程序员,有抗议算法歧视的街头活动家,有在听证会上为数字遗产继承权哭泣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