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集:《元宇宙身份确权的伦理重构》(第2页)
“联系他的现实代理人,”陈默指尖划过虚拟屏,“我们需要他进行‘人格锚定认证’。”
所谓“人格锚定”,是团队提出的核心方案:虚拟身份注册时必须通过虹膜、脑电波和声纹的三重验证,与现实身份形成唯一映射。就像给数字分身打上永不褪色的灵魂烙印,无论在哪个元宇宙平台,只要这个身份出现,后台就能立刻锁定对应的现实个体。
但推行阻力远超预期。科技巨头担心用户流失,匿名者群体发起联名抗议,甚至有国会议员公开质疑这是“数字暴政”。直到这次大规模劫持事件爆发,停滞的谈判桌才终于有了松动的迹象。
周明远的虚拟代理人出现在谈判室时,带着明显的抵触情绪。这个由Ai驱动的虚拟形象穿着定制西装,语气却像设定好的程序:“我的委托人否认所有指控。‘冥河’的操作记录与他的生物特征库没有匹配项,你们无权要求额外认证。”
“是吗?”陈默调出一段模糊的音频,“这是‘冥河’在一次私密交易中留下的声音片段,我们的声纹比对系统显示,与周先生在董事会上的发言重合度达92%。更有趣的是,‘冥河’账户的提现记录,最终都流向了周先生妻子的海外账户。”
虚拟代理人的表情出现0.3秒的卡顿——这在Ai交互中已经算是明显的破绽。“这些都只是推测,”它恢复镇定,“根据现行法律,虚拟身份与现实个体的举证责任在原告方。”
“所以我们才需要建立新的伦理锚定机制。”陈默将《虚实身份伦理锚定机制》的草案推到对方面前,“从技术上,我们可以实现实时的跨平台身份核验;从伦理上,我们要求每个虚拟身份都必须承担对应的现实责任。周先生如果没问题,为什么害怕一次公开认证?”
僵局被另一个紧急警报打破。这次是遗产纠纷——一位着名游戏主播意外去世后,他的三个虚拟恋人同时主张对其价值千万的虚拟装备的继承权,每个人都能拿出“婚姻证明”和“赠予记录”,而主播的现实妻子对此一无所知。
“这就是我们提出‘双轨制’的原因。”陈默在团队会议上敲着桌面,全息投影显示着那个主播的数字遗产清单:包括一套虚拟城堡、127件稀有装备和粉丝捐赠的虚拟货币。“生前数字遗嘱明确财产分配意愿,伦理审查则评估这些虚拟关系是否符合公序良俗。否则,有人可能在现实中恪守婚姻,却在元宇宙里到处‘结婚’并转移财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技术组的老张推了推虚拟眼镜:“但人格锚定需要打通所有平台的数据壁垒,这在商业上几乎不可能。而且脑电波验证的误差率虽然只有0.01%,一旦出错,可能毁掉一个人的现实生活。” “误差率可以通过多维度验证降低到零,”陈默调出测试数据,“至于数据壁垒,这次劫持事件后,已有七个主流平台同意接入我们的锚定系统。真正的难点是伦理边界——比如一个人在虚拟世界做了违法的事,现实法律该如何量刑?虚拟财产的继承税率该怎么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