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308集:《气候工程的蝴蝶效应》(第2页)

林夏的科考队是在昆仑站发现关键证据的。冰芯样本的电镜扫描图上,那些六边形的硫酸盐晶体边缘,裹着一层极薄的铝膜——这是他们团队特有的缓释技术。"美国能源部的专利配方。"她把打印出来的晶体结构图拍在周明的办公桌上,咖啡杯里的热气在照片上凝成细小的水珠,"他们在2019年就申请了'平流层微粒包裹技术'专利,权利要求书里写得很清楚,用于'定向调节区域日照'。"

周明的手指在图上划过,突然停在晶体的某个棱角处。"这里的铝膜厚度不均匀,说明播撒时的气压不稳定。"他调出气象卫星云图,用红笔圈出一片螺旋状的云系,"去年的超强台风'山猫',路径突然偏转向菲律宾,正好是这个不稳定区域的气流引导的。"窗外的梧桐叶被秋风卷落,在玻璃上投下晃动的阴影,像极了那些在平流层飘荡的微粒。

秘密的揭开颇具戏剧性。一位被解雇的前nAsA工程师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段视频,画面里的火箭残骸上印着能源部的编号,而残骸发现地——墨西哥湾的一座无人岛,恰好是科尔团队的秘密发射场。视频最后,工程师举着一张全球降雨异常分布图:"当美国中西部的玉米增产时,别忘了孟加拉国的稻田正在干涸。"

联合国紧急成立的调查小组里,林夏第一次见到了科尔。这个头发花白的老人在出示证据时,手指一直在微微颤抖。当播放到平流层播撒的实时监控画面时,他突然摘下眼镜,声音里带着浓重的疲惫:"我们计算过所有物理参数,却忘了算人心。"会议室的投影幕布上,那些漂浮的气溶胶微粒在气流中碰撞、聚合,像一群失控的萤火虫,最终散落到不同颜色的国家版图上。

争论持续了整整四十天。非洲代表坚持要建立"气候损害赔偿基金",欧洲则主张对所有人工干预技术实施全球禁令,而小岛国联盟的代表们,眼睛始终盯着窗外——那里的海平面监测仪正以每天0.3毫米的速度攀升。林夏在会议间隙撞见科尔独自站在走廊里,对着一幅世界地图出神,他的指尖在孟加拉国的位置反复摩挲,那里被标注着"降雨减少42%"的红色字样。

"我孙女的科学课作业是'给十年后的地球写封信'。"他突然开口,声音沙哑,"她写的是'希望北极熊能重新踩在厚厚的冰面上'。"林夏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地图上的北极圈被绿色的箭头包围——那是各国计划中的气候工程方案,有的想在海洋里播撒铁盐促进浮游植物生长,有的打算用巨型反光镜覆盖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