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312集:《智能教育的伦理公平标准》(第2页)

林夏想起阿依古丽的平板电脑。那台设备里的推荐系统大概永远不会知道,女孩放学后要帮家里放羊,她的错题往往出现在放牧时颠簸的马背上。

二、代码里的倾斜

潜入启明科技的数据库时,林夏的心跳比服务器的风扇还快。她用管理员权限调出用户画像,屏幕上弹出的热力图让她倒吸一口冷气——付费用户的知识图谱像枝繁叶茂的树冠,免费用户的则像被狂风折断的枯枝。

"发现什么了?"耳机里传来王工程师的声音,他是团队里的技术卧底。

"他们的推荐算法有加权因子,"林夏指着一行代码,"付费用户的学习路径会优先匹配重点校题库,免费用户只能接触基础题型。"更可怕的是"认知加速器"的底层逻辑,它不仅优化记忆曲线,还会悄悄推送升学考试的高频考点,相当于给付费用户开了"应试后门"。

突然,走廊传来脚步声。王工急促地说:"快退出来!数据审计系统启动了!"

林夏抓紧时间截了最后一张图——某贫困县的用户中,仅有3%能接触到高中联赛的拓展内容,而在一线城市,这个比例是68%。当她删除访问记录时,屏幕映出自己的脸,像在照一面布满裂痕的镜子。

三天后,启明科技发布了新功能"智慧助学计划",号称向贫困生免费开放三个月高级权限。林夏让阿依古丽申请后发现,所谓的免费权限里,"认知加速器"被替换成了普通的错题本,推荐的视频全是几年前的旧内容。

"他们在做表面文章,"团队的实习生把面包捏成了团,"就像给乞丐施舍过期的面包,还拍下来宣传自己的慈善。"

林夏望着窗外,教育局门口停着启明科技捐赠的宣传车,车身上的标语写着"科技普惠,教育平等"。阳光刺眼,她却觉得眼前一片黑暗。

三、标准里的抗争

《智能教育伦理公平标准》的草案在争论中修改了十七稿。最激烈的分歧在于"认知加速器"——技术派认为应该完全禁止,教育学家则主张保留但需平等开放。

"这不是功能本身的问题,"林夏在会上敲着桌子,"就像手术刀能救人也能杀人,关键是谁能用、怎么用。"最终定稿里,他们写下:"禁止通过付费差异化设置认知加速模块,核心教学功能必须向所有用户开放,不得设置技术壁垒。"

标准发布那天,启明科技的股价跌了7%。他们的公关总监在采访中冷笑:"一群不懂技术的人制定的标准,就像用古代的律法审判现代社会。"

真正的战场在落地执行。林夏带着团队去偏远地区做适配服务时,发现最大的障碍不是技术,是观念。某乡中心小学的校长搓着手说:"城里孩子用高级功能是应该的,我们娃娃本来就笨,用基础版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