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317集:《脑波广告的伦理禁令》(第3页)

第四章:禁令时代

三个月后,《脑波广告伦理禁令》正式颁布。

国会大厦前的广场上,张教授宣读着条文:“第一条,禁止任何形式的脑内信息植入,无论是否获得同意;第二条,未经授权的神经干预,最高可判终身监禁;第三条……”

陈铭站在人群中,看着大屏幕上滚动的条款。江晚晴的团队研发的脑波入侵检测技术已经投入使用,每个社区都安装了神经信号监测站,像空气质量检测仪一样实时播报“精神污染指数”。

老周带来了最新数据:自从禁令实施,强迫性消费案例下降了98%,但仍有漏网之鱼。有人在黑市贩卖微型脑波发射器,伪装成助听器或蓝牙耳机。“他们换了种方式,”老周的眉头紧锁,“不再推送具体商品,而是制造模糊的焦虑感,让你觉得‘必须买点什么才能安心’。”

陈铭突然接到医院电话,急诊科收治了位特殊患者——陆明宇。这位前传媒大亨在监狱里出现了严重的认知障碍,总是对着墙壁喃喃自语,说“脑子里有声音在推销自由”。

探视室里,陆明宇穿着病号服,眼神空洞。“你知道吗?”他突然抓住陈铭的手腕,“最开始不是为了钱。我女儿有自闭症,任何药物都没用,但神经共振能让她短暂露出笑容……”他的声音越来越低,“后来他们说,可以用这个技术让更多人快乐。”

陈铭看着他手腕上的约束带,想起那些在脑波控制下失去理智的人们。科技就像手术刀,能救人也能杀人,关键在于握刀的手是否有底线。

离开监狱时,江晚晴发来消息:他们在陆明宇的旧办公室发现了份未公开的研究——蜂鸟传媒曾计划用神经共振技术干预选举,给特定候选人的支持者植入“投票紧迫感”。

“还好我们及时阻止了。”陈铭站在天桥上,城市的霓虹灯在车流中拉出彩色光带。远处的监测站显示“精神污染指数:0.01”,那是某个小孩的电子玩具不小心发出的微弱信号。

江晚晴的全息投影出现在身边,她正在调试新的检测算法:“张教授说,这只是开始。等量子计算机普及了,可能会有更隐蔽的意识干预技术。”她指向天空,人造卫星的轨迹在夜色中闪烁,“我们得在大气层外也布上防线。”

陈铭想起刚入行时,导师说的那句话:“医生的职责不是阻止死亡,而是守护生命的尊严。”现在他明白,尊严不仅在于肉体完整,更在于思想自由。

手机震动,是老周发来的照片:那位糖尿病死者的女儿,正在公园里教孩子们识别脑波发射器的信号频率。小女孩手里举着自制的检测仪,阳光照在她认真的脸上,像一朵迎着风生长的花。

陈铭握紧口袋里的神经屏蔽器,那是江晚晴团队开发的民用版,售价只要99元。他知道,真正的防线不在设备里,而在每个人心里——知道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什么是别人强加的。

夜色渐深,城市的灯光次第熄灭。监测站的屏幕上,“精神污染指数”稳定在0,像一片平静的湖面。但陈铭知道,湖底永远暗流涌动,他们这些守堤人,永远不能放下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