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324集:《量子通信的伦理安全协议》(第2页)

三小时后,哈桑脸色凝重地闯进办公室:"查到了,过去半年有五笔匿名转账,总额230万美元,来源指向那家巴拿马航运公司。更糟的是,毒枭的通信已经切换到新的加密模式,我们的追踪算法需要至少48小时才能破解。"

窗外的雨越下越大,林砚之看着监控屏幕上不断跳动的量子态波形,突然想起导师在她博士毕业时说的话:"量子通信的优势在于绝对安全,但绝对的安全必然滋生绝对的腐败。"她调出协议的补充条款,那是她坚持加入的"紧急授权通道"——当存在重大公共安全威胁时,可由三国以上常务理事国启动48小时临时监听权限。

"联系英国和法国的代表,"她按下加密通话键,"我们需要启动紧急通道。"

临时监听权限生效的第36小时,系统截获了一段关键通信。毒枭们计划用改装的量子雷达定位美国和墨西哥边境的巡逻无人机,然后通过量子加密的引爆装置炸毁三处边境检查站。林砚之盯着屏幕上不断解码的文字,突然发现通信者使用的暗语体系与半年前叙利亚恐怖组织的完全一致。

"他们不是孤军奋战,"莉娜把两份暗语对照表重叠在一起,相同的符号像密码一样排列,"这背后有个统一的技术支持团队。"她放大一段通信日志,某个节点的接入时间戳显示为格林尼治时间0点0分0秒——那是量子网络的系统维护时段,只有掌握核心后门程序的人才能在此时接入。

林砚之的目光落在团队服务器的访问记录上,三天前有个来自日内瓦的ip地址登录过系统后台,操作痕迹被刻意抹除,但残留的数据包里有个熟悉的代码片段——那是她三年前为"墨子-x"写的测试程序,当时只有她和那位俄罗斯代表接触过。

三、监听之惑

维也纳国际中心的地下机房里,蓝色的数据流在监控屏幕上流淌。林砚之看着团队开发的"普罗米修斯"监听系统正在破解一段加密通信,代码瀑布中突然跳出一行红色警告:"检测到同源量子纠缠态,来源:莫斯科量子通信总站。"

"他们在用官方节点转发非法通信,"哈桑调出莫斯科总站的运行日志,"过去三个月有147次异常流量,都伪装成联合国的公务通信。"他指向日志里的一个用户名,正是那位俄罗斯代表的数字签名。

莉娜突然惊呼一声,她破解的通信内容显示,恐怖组织计划在下周的g20峰会期间,用量子导航的微型无人机携带神经性毒剂袭击会场。更令人心惊的是,通信中提到的"清道夫",正是负责峰会安保的量子通信系统总工程师。

"我们需要监听'清道夫'的所有通信,"林砚之的声音有些发紧,"但他的量子终端注册在德国,而他此刻在巴西休假,必须同时获得德国联邦情报局和巴西联邦警察的授权。"她看了眼时间,距离峰会开幕只剩96小时。

授权申请在12小时后获批,但监听系统却陷入了困境。"清道夫"的通信采用了量子隐形传态技术,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会自动销毁,只有通过他随身携带的量子密钥才能解密。"就像在水流中抓鱼,"哈桑敲着键盘,额头上渗出汗珠,"我们能看到波纹,却抓不住鱼。"

林砚之突然想起协议第7.3条的补充说明:当涉及大规模杀伤性威胁时,可强制调取目标终端的备用密钥。但这需要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的一致同意,而俄罗斯代表此刻正在安理会否决任何涉及莫斯科总站的提案。

"我们需要证据,"她打开加密数据库,调出那位俄罗斯代表的所有公开演讲视频,"哈桑,用声纹分析比对他和'清道夫'的通信记录;莉娜,查他近五年的所有航班信息,特别是去叙利亚和墨西哥的行程。"

三天后,g20峰会开幕当天,林砚之站在安理会紧急会议的发言席上。身后的大屏幕播放着三段视频:俄罗斯代表在大马士革与恐怖组织头目密会的监控画面;他用加密卫星电话指导"清道夫"安装后门程序的录音;以及莫斯科总站转发非法通信的流量分析图。

"根据《量子通信伦理安全协议》第9.1条,"林砚之的声音在圆形大厅里回荡,"我们请求立即关闭莫斯科量子通信总站,并对相关人员启动全球通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