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328集:《算法招聘的隐性歧视》(第2页)

在最初的讨论中,团队成员们各抒己见。王静提出,必须让算法公开筛选逻辑,这样才能让求职者和监管者清楚地知道,简历是如何被筛选的。张峰则认为,要禁止算法包含性别、年龄等敏感参数,从根源上杜绝歧视的可能性。李阳补充道,还需要定期对算法进行“反歧视测试”,确保其在运行过程中不会再次产生偏见。

第四章:艰难的研发

确定了方向后,团队开始了紧张的研发工作。他们首先面临的难题是,如何让算法公开筛选逻辑。许多企业的算法都是高度保密的,想要破解并使其透明化,谈何容易。

李阳和张峰日夜钻研,尝试了各种技术手段。他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和开源代码,终于找到了一种可行的方法。通过在算法中嵌入特定的代码模块,可以将算法的决策过程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示出来,就像给算法加了一个“说明书”。

接下来是禁止敏感参数的加入。王静带领团队对大量的招聘数据进行清洗,去除其中的性别、年龄等信息,并重新训练算法模型。这一过程充满了挑战,因为在去除这些敏感信息后,算法的准确性可能会受到影响。他们不断调整模型的参数,优化算法结构,经过无数次的试验,终于找到了一个平衡点,既能保证算法不依赖敏感参数,又能保持较高的筛选准确性。

而“反歧视测试”的开发也并非一帆风顺。他们需要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测试方案,能够模拟各种不同类型的求职者,包括女性、大龄求职者、少数族裔等,来检验算法是否存在歧视。经过多次讨论和修改,他们最终确定了一套包含多种测试场景的方案,并开发了相应的测试工具。

第五章:实践与阻力

经过数月的努力,“伦理校验工具”终于初步成型。团队决定先在一些小型企业进行试点应用,看看效果如何。

他们找到了几家愿意合作的小型科技企业,帮助这些企业将“伦理校验工具”接入招聘算法系统。很快,效果就显现出来了。这些企业发现,通过工具校验后的算法,筛选出的候选人更加多样化,其中女性和大龄求职者的比例明显增加,而且这些求职者的能力并不逊色于之前通过传统算法筛选出的人员。

然而,当团队想要将工具推广到大型企业时,却遭遇了巨大的阻力。大型企业往往对自己现有的招聘系统十分自信,不愿意轻易改变。而且,一些企业担心,一旦采用了“伦理校验工具”,会暴露自己过去招聘算法中存在的歧视问题,引发舆论风波和法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