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330集:《记忆共享的情感边界》

记忆织网

林深第一次在实验室见到“织忆”原型机时,它像枚银色的蝶蛹,静静躺在恒温箱里。蚕丝般的电极线从主机延伸出来,末端是半透明的脑机接口贴片,在无影灯下泛着珍珠母贝的光泽。

“这是第三代神经耦合技术,”项目负责人陈砚之推了推眼镜,指尖在全息屏上划出数据流,“能实现记忆片段的双向传输,精度达到神经元集群级别。”她调出一段演示视频:画面里的情侣戴上设备,男生记忆里的海边日落正通过接口流向女生——不是单纯的影像复制,而是裹挟着咸涩海风的触感、恋人指尖温度的体感记忆,甚至连当时心跳漏半拍的微妙悸动,都完整地复刻在接收者的神经突触里。

林深的呼吸慢了半拍。作为神经科学研究员,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人类的记忆从来不是孤立的数据包,而是与情绪、感知、潜意识深度绑定的神经网络。“织忆”要做的,是拆开这张网,把属于一个人的神经元放电模式,精准编织进另一个人的大脑褶皱里。

“我们测试了三百对志愿者,”陈砚之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87%的反馈是‘从未如此理解对方’。你能想象吗?妻子能真切感受到丈夫童年第一次获奖时的骄傲,老兵能让子女触摸到战场硝烟的灼热——记忆共享,可能是人类共情能力的终极形态。”

林深的目光落在设备侧面的红色按钮上,像颗凝固的血滴。“紧急终止键?”

“强制切断神经连接的保险装置,”陈砚之点头,“理论上不会用到,但必须有。毕竟……”她顿了顿,没再说下去。

那时他们都以为,这个按钮的存在,只是为了应对技术故障。

三个月后,“织忆”进入小规模民用试点。林深在情侣体验馆见到了周棠和沈亦舟。周棠是自由插画师,说话时眼睛会弯成月牙;沈亦舟做金融,西装袖口永远熨帖,看周棠的眼神却总带着点纵容的笑意。他们是第一批预约用户,想通过设备分享初遇的记忆。

“在画廊的咖啡角,她打翻了拿铁,全泼在我合同上。”沈亦舟先戴上接口,语气带着笑意。设备启动的嗡鸣很轻,像蜂鸟振翅。周棠的睫毛颤了颤,忽然“呀”了一声:“原来你当时在想‘这女孩手忙脚乱的样子有点可爱’?我还以为你要生气呢!”

她的记忆传输时,沈亦舟的喉结动了动。“原来你盯着我领带夹发呆,是在想它像不像你画过的蝴蝶标本?”他握住周棠的手,两人的指尖都带着薄汗,“以前总觉得,再亲密的人之间也隔着层玻璃。现在……”

“现在像两棵树,根在土里缠在了一起。”周棠接话时,眼里的光比体验馆的顶灯还要亮。

林深站在观察室,看着监测屏上两条逐渐同步的脑电波曲线,像河流汇入大海。陈砚之递给他一杯热可可:“你看,这才是‘织忆’该有的样子。”

变故发生在一个雨夜。报警电话打到实验室时,林深正在整理用户反馈。电话那头的声音破碎得像被揉烂的纸:“快来……他在逼我……救救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