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350集:《全球Ai治理的伦理协作公约》(第2页)

“这0.3秒,是欧洲禁止的‘风险偏好算法’。”林晓的声音在穹顶下回荡,“在柏林,它会被判定为伦理缺陷;在曼谷,却被称为‘效率优化’。但对阿诺来说,它意味着一辈子的轮椅。”她举起那份加密日志,“星际科技说这是商业机密,可我们都知道,里面藏着多少个‘阿诺’?”

会议现场陷入死寂。当林晓提出公约的核心条款——“不伤害人类核心利益”的最低底线、跨国企业统一标准、跨国仲裁机制时,原本反对的巴西代表突然举起了手:“我们支持。去年,一家美国公司在亚马逊雨林用Ai评估矿场选址,直接忽略了土着部落的栖息地数据,理由是‘当地没有相关法规’。”

多米诺骨牌开始倾倒。一周后,印度宣布加入;接着是南非、尼日利亚;连一直观望的日本也表态支持,条件是在公约中加入“技术转移援助”条款——帮助发展中国家建立伦理审查体系。

最大的阻力,依然来自美国和星际科技。霍华德动用游说力量,试图让公约胎死腹中。他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长文,声称公约将导致“全球技术倒退二十年”,并威胁要撤回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

“他在害怕什么?”林晓看着霍华德接受Cnn采访的画面,突然笑了。杜邦凑过来:“怕我们查他的数据库。上周,我们的技术团队破解了‘宙斯’系统的部分代码,发现它在不同地区的伦理参数有237处差异。”

联盟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公开代码对比结果。当全球媒体都看到星际科技如何“因地制宜”地降低伦理标准时,舆论彻底反转。美国国会首次召开听证会,质问企业为何“在国内讲伦理,在国外当海盗”。连硅谷的创业者都开始联名支持公约——他们受够了恶性竞争。

2054年深秋,纽约联合国总部的会议厅里,气氛紧张得能拧出水。霍华德带着律师团队闯进来,声称公约“违反美国宪法”,却被保安拦在了门外。林晓坐在中国代表团的席位上,看着电子屏上的签约进度:已经有127个国家点击了确认键。

最后一个犹豫的是美国。当国务卿的手指悬在屏幕上时,林晓收到了一条短信,来自阿诺的母亲:“阿诺今天第一次拄着拐杖站起来了,他说,谢谢你们。”

她把手机递给身旁的美国代表。三分钟后,美国的国旗图标出现在签约国列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