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355集:《太空垃圾清理的伦理责任划分》

轨道碎片

陈屿的指尖在控制屏上悬停了三秒,最终还是按下了红色的紧急制动按钮。“天枢三号”的机械臂戛然而止,距离那片扭曲的太阳能电池板残骸只有不到半米——如果再晚0.1秒,高速旋转的碎片就会像刀片一样切开机械臂的碳纤维关节。

控制中心的警报声透过耳机刺进来时,陈屿的后颈已经沁出了冷汗。他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屏幕上的轨道模拟图正以令人窒息的密度闪烁着红光,那是直径超过十厘米的太空垃圾,在近地轨道上以每秒七公里的速度狂奔。

“又是‘星链’的废弃卫星碎片。”副驾驶林夏调出残骸的溯源数据,语气里带着不加掩饰的疲惫,“2028年发射的那批早期星链,退役时没做轨道规避,现在已经解体成173块可追踪碎片了。”

陈屿重新戴上眼镜,视野里的红色光点似乎又密集了些。他加入“清道夫”团队的第三年,近地轨道的垃圾数量已经突破了两千万块,其中能被地面雷达追踪的不过百分之一。上个月,欧洲航天局的货运飞船为了避让一片来历不明的螺栓,消耗了近三分之一的推进剂,差点错过国际空间站的对接窗口。

“地面指挥中心刚刚发来消息,”林夏的声音突然绷紧,“‘开拓者’公司拒绝承担这次清理任务的费用。他们说那块电池板不属于他们的责任范围。”

陈屿的指节捏得发白。“开拓者”是全球最大的商业航天公司,三年前他们一次性发射了三百颗通信卫星,创造了单次发射数量纪录。但现在,那些超过服役期的卫星像被遗弃的罐头,在轨道上漫无目的地飘荡。

“他们的法务团队又在玩文字游戏,”陈屿点开加密邮件,开拓者公司的回复赫然在目,“说电池板是 micrometeoroid(微陨石)撞击导致的解体,属于不可抗力。”

林夏嗤笑一声,调出撞击模拟视频:“micrometeoroid撞击会产生这样规则的断裂面?这分明是推进剂残留爆炸的痕迹。他们为了节省成本,没做彻底的钝化处理。”

陈屿没接话,他正盯着屏幕右下角的日期——2035年6月15日。三天后,联合国太空资源委员会将召开特别会议,讨论《太空垃圾伦理清理协议》的最终草案。作为“清道夫”团队的技术代表,他需要在会议上出示近五年来的清理数据,为“谁制造谁负责”的原则争取更多支持。

但开拓者公司显然不想让这份协议顺利通过。

返航的途中,陈屿望着舷窗外的地球。蓝白色的星球被一层若有若无的“光晕”包裹,那是肉眼看不见的太空垃圾带。二十年前,这里还只是零星分布着各国的卫星和空间站;现在,近地轨道已经成了宇宙中的垃圾场,每立方公里空间里漂浮着超过五十块可致命的碎片。

“清道夫”的总部设在海南文昌发射中心旁的白色建筑里,墙上的大屏幕实时刷新着全球太空垃圾的动态。陈屿刚摘下舱内头盔,首席科学家周明远就把一份报告拍在他面前。

“看看这个,”老周的头发比上次见面时更白了些,“开拓者公司昨天发射了新的卫星星座,却把十颗失效卫星推进了墓地轨道(graveyard orbit)——但他们计算错了轨道参数,那些卫星现在正在向国际空间站的轨道漂移。”

陈屿的手指划过报告上的轨道参数,突然停在一个熟悉的数值上。“这个轨道倾角……他们是故意的。”他猛地抬头,“墓地轨道应该在同步轨道上方300公里处,他们只推高了150公里,用不了半年就会掉下来。”

老周叹了口气,递给他一杯热咖啡:“更麻烦的是,他们联合了六家商业航天公司,准备在联合国会议上提出‘垃圾共享治理’方案——说白了,就是想让所有航天参与者平摊清理费用,包括那些只发射过几颗卫星的小国。”

陈屿握着咖啡杯的手微微颤抖。他想起三年前那场事故,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与一块失控的美国火箭残骸相撞,三名宇航员牺牲。后来调查发现,那块残骸属于二十年前发射的一枚火箭,所属公司早已破产,根本找不到责任方。

“明天跟我去见王部长,”老周的语气变得沉重,“我们需要中国航天局的支持。这份协议不能再拖了。”

第二天的会面安排在航天局的玻璃会议室里,窗外就是高耸的长征火箭发射架。王部长听完他们的陈述,手指在协议草案上敲了敲:“‘全生命周期责任’这个提法很好,但执行起来难度太大。你知道现在在轨的卫星和火箭残骸里,有多少能明确责任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