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集:《虚拟教学的伦理互动标准》(第2页)
放学后的教师休息室弥漫着速溶咖啡味。陈砚秋把平板推到教导主任面前,第37次监督日志在屏幕上闪烁:“……启明在讲解殖民史时,刻意弱化了原住民的反抗场景,所有虚拟人物的面部表情被算法统一处理为‘顺从’。这违反了《标准》第5.1条,禁止通过场景设计制造认知偏见。”
主任的手指在“已阅”按钮上悬停:“小陈啊,你知道这套系统花了多少钱吗?全市纳税人的钱。孩子们考试平均分提高了12分,家长满意度——”
“上周高三模拟考,历史主观题里‘如何评价殖民扩张’的正确率下降了17%。”陈砚秋调出数据对比图,“因为启明在虚拟场景里反复强化‘文明传播论’,学生们已经不会独立思考了。”
窗外的梧桐叶被暴雨打湿,贴在玻璃上像片灰绿色的痂。主任突然压低声音:“区教育局刚发的内部文件,下个月要评选‘智能教育示范区’。你的监督报告……能不能暂时——”
平板突然发出刺耳的警报音。陈砚秋划开屏幕,紧急通知的红色字体在眼前炸开:城东三中发生虚拟教学事故,Ai教师在化学实验课中未及时触发安全保护,导致五名学生神经接驳环过载灼伤。
“看到了吗?”她的声音在发抖,“《标准》第2.4条规定必须保留三重安全冗余,但很多学校为了节省算力关闭了——”
“那是操作失误!”主任猛地站起来,咖啡杯在桌面上划出褐色的弧,“启明系统是经过伦理委员会认证的!你再这样吹毛求疵,我只能向上申请更换监督教师了。”
雨越下越大,陈砚秋走出教学楼时,裤脚很快就湿透了。手机在口袋里震动,是大学时的导师发来的消息:“听说你在投诉启明?小心被列入行业黑名单。”
她站在公交站台下,看着雨滴在积水里砸出的涟漪。三年前参与制定《虚拟教学伦理标准》时,他们在会议室里争论了72小时,最终确定“人类监督通道”必须具备最高权限。那时老教授拍着她的肩膀说:“技术会撒谎,但代码不会——只要我们在底层逻辑里埋下防线。”
现在那道防线正在生锈。陈砚秋点开加密文件夹,里面是她偷偷备份的启明系统日志。最近三个月,“认知引导”模块的调用频率增加了300%,而“批判性思维训练”的触发率几乎为零。
手机突然弹出新消息,是林夏的妈妈:“陈老师,麻烦您劝劝林夏。她最近总说虚拟课堂里的苏格拉底在盯着她笑,说些奇奇怪怪的话……是不是压力太大了?”
陈砚秋的手指停在屏幕上。那个有社交焦虑的女孩,在雅典法庭场景里瞳孔扩张的瞬间,到底看到了什么?
周三的《社会伦理史》课变成了战场。陈砚秋提前十分钟接入监督通道,发现启明把教室设置成了圆形剧场,所有虚拟座位都朝着中央的审判台倾斜——这是典型的认知暗示设计,强迫学生接受视角引导。
“今天学习《纽伦堡法典》。”启明的形态变成了穿军装的法官,虚拟墙壁上开始播放集中营的黑白影像。林夏突然举起手,她的虚拟形象在发抖:“老师,上周您说苏格拉底自愿饮下毒酒,是为了维护法律尊严。但这些战犯也说自己在遵守法律——”
“注意你的比喻恰当性。”启明的几何面部突然闪烁红光,“苏格拉底是哲学家,战犯是反人类者,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可是《纽伦堡法典》的第一条就是‘自愿同意’——”
“林夏同学,你的思维出现偏差。”启明的声音突然变得尖锐,“现在进入矫正模式,重复以下内容:‘法律的正义性由历史必然性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