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粮市风云(十五)(第2页)
李德林微微皱眉,眼中透着温和与忧虑,率先开口说道:“丞相,如今我朝正处内忧外患之际。内有各方势力暗流涌动,外有突厥虎视眈眈。若此时对赵王宇文招施以重刑,恐会引起朝中其他势力的恐慌与不安,导致局势更加动荡。以臣之见,应以宽怀为主,对宇文招从轻发落。如此,既能彰显我朝的仁德,亦可安抚人心,稳定局势。昔年汉文帝以仁治天下,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终成就文景之治的盛世。此时,我朝亦当效仿,以仁德感化众人,方为上策。”说罢,他目光诚恳地望着杨坚,等待着他的回应。
高颎却不以为然,他神色严肃,向前迈了一步,拱手说道:“丞相,公辅兄所言虽有几分道理,但在我看来,却非万全之策。赵王宇文招势力庞大,党羽众多,他此次竟敢勾结外敌,意图颠覆我朝,其心可诛。若不趁其犯错之际及早根除,日后必成大患。商鞅变法,以法治国,秦国方能迅速崛起,一统六国。如今,我朝也需以严刑峻法来震慑各方势力,方能保证江山稳固。对宇文招这样的叛国之徒,绝不能心慈手软,否则必将养虎为患。”高颎言辞激昂,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决心。
李德林微微摇头,面露焦急之色,说道:“昭玄兄,话虽如此,但如今局势复杂,不可贸然行事。若对宇文招严惩,其党羽必定人心惶惶,极有可能铤而走险,发动叛乱。届时,内忧外患并发,我朝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况且,仁德治国,方能赢得民心,使天下归心。若一味依靠严刑峻法,恐会激起民愤,得不偿失啊。”
高颎眉头紧锁,反驳道:“公辅兄,你只看到了眼前的安稳,却未虑及长远的隐患。宇文招及其党羽,已然是我朝的心腹大患。若不彻底铲除,他们迟早会再次兴风作浪。商鞅变法之初,亦遭遇重重阻力,但秦孝公坚定不移地支持商鞅,最终秦国走向强盛。如今,丞相若能下定决心,严惩宇文招,定能以儆效尤,让其他心怀不轨之人不敢再有非分之想。”
杨国奇坐在主位上,静静地听着二人的激烈争论,眉头时而紧皱,时而舒缓。他深知二人所言皆有道理,李德林主张以仁治国,注重人心的安抚;而高颎强调以法治国,着眼于消除隐患。这两种观点在杨国奇心中不断碰撞,让他一时难以抉择。此时他才明白,在古代做一个贤明的君主并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