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哥 作品

第278章 新都营建之辩(第2页)

颜芝仪也急忙出列,他手中的笏板因用力而微微发白:“陛下,李大人所言极是!臣上月巡查河东,见农户家中连耕牛都凑不齐,只能以人力拉犁。此时应轻徭薄赋,让百姓缓过气来。百姓安稳,国家方能如磐石般稳固。若为一时之气象,耗尽民力,恐重蹈秦亡覆辙!”

朝堂上顿时形成两派,支持营建新都的大臣们引经据典,描绘着宫阙巍峨、市井繁华的远景;反对者则列举着户籍册上的流民数字、仓廪中日益减少的存粮,言辞恳切如泣如诉。杨国奇坐在龙椅上,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扶手上的龙纹雕刻,眉头渐渐拧成一个川字。

他的目光掠过殿下争执的群臣,思绪却飘到了史书的字里行间——那个便宜二儿子杨广,日后开凿大运河、三征高句丽,哪一件不是利在千秋的伟业?大运河贯通后,江南的丝绸、粮食十日便可运抵洛阳,南北文化交融之势不可阻挡。可当时呢?运河两岸的白骨堆积成山,百姓为躲避劳役不惜自残手足,最终天下大乱,大隋的江山在短短数年间便分崩离析。

“利在千秋”与“祸在当下”,这八个字像两座大山压在他心头。他想起昨日深夜翻看的密报:关中地区的存粮仅够支撑到明年夏收,户籍上登记的丁男比三年前减少了十二万,其中十之八九是逃亡的流民。可他也记得,上月巡城时,亲眼见到旧都西市的低洼处,百姓在齐腰深的污水中打捞漂浮的杂物,孩子们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睁着怯生生的眼睛望着他的仪仗。

“陛下?”内侍轻轻的提醒将他拉回现实。杨国奇深吸一口气,缓缓起身,龙袍的下摆扫过龙椅边缘,发出细微的声响。朝堂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有期待,有忧虑,有忐忑。

“诸位爱卿所言,皆有道理。”他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却依旧沉稳,“此事重大,容朕再仔细斟酌。退朝。”说罢,他转身走向后殿,玄色的背影在晨光中显得格外沉重。

回到寝宫,杨国奇屏退了所有内侍,独自坐在窗边的榻上。窗外的石榴树开得正艳,火红的花瓣落在青石板上,像一滴滴凝固的血。他从怀中掏出一本泛黄的册子,上面是户部刚呈上的户籍统计:全国总户数四百八十万,其中欠缴赋税者逾百万;可征调的民夫不足八十万,却要承担修长城、治河道、守边疆等诸多差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