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春潮润民生(第3页)
院外,她老伴张木匠也没闲着。他年轻时学的竹编手艺,荒废了几十年,如今被村里的“非遗工坊”重新发掘出来。他正坐在院门口的老槐树下,手指翻飞,用油亮的竹篾编织着精巧的竹篮、笔筒。旁边的小摊上,摆着几个编好的成品,标着“竹溪手作”的标签,价格不菲,却不时有路过的游客驻足询问、购买。
“老张头,这篮子真漂亮!给我包两个!”一对年轻情侣挑中了两个小巧的果篮。
“好!好!”张木匠乐呵呵地应着,接过钱,粗糙的手指捻着崭新的钞票,心里美滋滋的。这手艺,以前只能编个筐自家用,现在居然能换钱了!
村口的小广场上,几个穿着统一工服的村民正在山海文旅的培训师指导下,练习着标准的接待礼仪和导游解说词。他们都是村里选出来的首批服务人员,经过培训后,将在度假区酒店或村里的体验项目上岗。
“以前守着金山要饭吃!”村支书陪着秦风视察,指着眼前热闹的景象,感慨万千,“现在好了!房子租出去收钱,手艺能卖钱,还能去大酒店上班!连咱村后山那些没人要的野花野草,被城里来的设计师一捣鼓,做成香包、干花束,都成了抢手货!秦风书记,您看那边‘竹溪工坊’里,几个婆娘做的草药香囊,一天能卖上百个!”
秦风顺着望去,工坊里,几位中年妇女正围坐在一起,说笑着将晒干的艾草、薄荷叶仔细装入绣着“竹溪”字样的锦囊中。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她们洋溢着笑容的脸上,也洒在那些承载着乡土气息、如今却焕发新生机的文创产品上。
远处,山谷间,崭新的度假酒店主体结构已拔地而起,工地上塔吊林立。更远处,蜿蜒的生态步道上,已有三三两两的游客在漫步,欣赏着初春的山色。
山风拂过,带来草木的清新气息,也带来了村落里此起彼伏的欢笑声、锅碗瓢盆的碰撞声、游客的赞叹声。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汇成了一曲生机勃勃的山乡交响乐。这乐声,不再是往日的沉寂与叹息,而是被产业唤醒、被希望点燃的、属于新时代山民的幸福乐章!
区委书记办公室里,秦风站在窗前。
窗外,城市的灯火次第亮起,勾勒出繁华的轮廓;更远处,长河智慧农业示范园的玻璃温室在夜色中如同璀璨的钻石;云栖谷的方向,隐约可见度假区工地的探照灯光柱刺破夜空。
他的办公桌上,摊开着几份报告:
《云峡区三季度季度新增就业岗位统计报告》:新增稳定就业岗位 4862个(其中被征地农民占比38%,下岗再就业人员占比25%);
《长河农业合作社模式推广进展报告》:新增合作社社员 户,一季度户均分红 1280元;
《云栖谷项目带动周边村镇增收初步评估》:预估直接\/间接带动村民增收超 3000万元,户均增收潜力超 5000元\/年;
……
冰冷的数字背后,是老王头摩挲股权证时颤抖的手,是李大娘灶台前忙碌却带笑的脸,是王强拿到叉车工录用通知时眼中的光,是张木匠接过卖竹篮钱时咧开的嘴,是竹溪村妇女们缝制香囊时欢快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