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人间烟火气
王月生感觉老孔家给自己节外生枝搞出的事情也处理得差不多了,那边犹太人本杰明该到广州了,正以为自己只落后两三天路程,在中国两广的地界上跋涉呢。得赶紧过去了。于是,找了个借口,向孔家和埃塔、贝亚告辞,言明会尽快回来落实合作事宜,离开了威尼斯。其实就是脱离孔家耳目后,转身又回到自己之前在威尼斯上岸的地方,趁夜色潜回淘气乐岛上的约柜仓库,肉身穿到广州的秘密仓库。 王月生也是好几年没有来此时空的广州了。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宽阔的珠江,此时称“省河”或“粤江”,它远比后世浑浊得多,呈现出一种厚重的土黄色。江面上是令人惊叹的繁忙:大小不一的木船、帆船、舢板穿梭如织,密密麻麻。高耸的“大眼鸡”帆船(一种大型帆船)缓缓移动,小艇灵活地在缝隙中穿行。疍家人的“住家艇”紧挨着岸边,船篷上晾晒着衣物,炊烟袅袅升起。几艘冒着黑烟的外国蒸汽火轮(可能是太古、怡和洋行的)显得格格不入,傲慢地鸣着汽笛,推开挡路的木船,驶向沙面租界方向的白鹅潭。
岸上是迷宫般的西关和老城区。建筑是典型的岭南风格:青砖灰瓦的连绵屋宇,狭窄弯曲的麻石街巷(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光滑。高耸的锅耳墙(防火山墙)起伏连绵。西关大屋的趟栊门半开半掩,露出幽深的天井。骑楼街已初具规模,尤其在商业区,如上下九、十三行一带,底层商铺林立,二层以上住人,行人可在廊下避雨遮阳。
街上人流如潮,但衣着色彩远不如后世鲜艳。大部分男性穿着深色或土色的粗布短褂,宽大的裤子,脚踩木屐或草鞋,留着辫子,有些已显稀疏。女性多穿素色或暗花的大襟衫(衫裤),裹着“三寸金莲”小脚,步履蹒跚。人力黄包车夫拉着乘客在人群中奔跑吆喝,轿夫抬着轿子艰难穿行,里面可能是官员、富商或女眷。挑着沉重货物的“咕喱”(苦力)佝偻着背,喊着号子。剃头挑子、小吃摊、算命摊在路边一字排开。
商铺招牌大多是繁体汉字,间或有英文标识,尤其在沙面附近或洋行商号。老字号茶楼如陶陶居、莲香楼门口热气腾腾。十三行地区虽不如鼎盛时期,但仍有商行忙碌的痕迹,也能看到一些西洋风格的小楼。远处,圣心大教堂(石室)的双塔哥特式尖顶在低矮的城区中异常突兀,是那个时代殖民与宗教输入的鲜明标志。城墙依然存在,但部分已显颓败,城门处人流车马汇聚。
站在同福西路与宝华路的交叉口,阳光正穿过骑楼廊棚的雕花木窗,在青石板路上投下细碎的金斑。眼前的景象像一幅被岁月揉皱的广绣。
左侧是三层高的「大新公司」骑楼,米黄色墙面爬满灰塑脊饰,麒麟口衔铜钱,凤凰尾羽沾着雨痕,二楼橱窗摆着英国进口的留声机,喇叭口蒙着薄尘,标签上印着「1900年新货」;右侧是西关大屋的镬耳墙,青砖墙缝里钻出几株野姜花,朱漆木门挂着「长命富贵」的铜门环,门楣悬着「荣记绸缎庄」的鎏金招牌,楷书笔画被风雨磨得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