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共济会与画中人
王月生扭头进了药房,脑海里回忆着刚才看到的那个逃掉的外国男人手中东西的样子。很显然了,那个不是枪械,而且别人看不出来,因为没见过,但他一眼的感觉,与其说是像枪,不如说是像后世安了长焦距的相机,只不过那个长焦镜头过于原始,而相机机身也远比后世的粗笨,且仍然是用此时的镁粉燃烧来补光。不过,虽然是比后世产品落后太多,但显然已经是此时非常先进的设备了,远远超过市面上的产品。什么人,用这么先进的设备,这么大张旗鼓地跑到自己这里,就是为了给自己和戴伟胜拍张照片,然后跑掉?自己就算小有风头,但还犯不上什么外国势力派外国人带最先进的设备来吓唬自己吧?至于戴伟胜,真是开枪打死他,还可以归因到有外国势力在这个敏感的时刻,挑拨联军内部或者中英之间的谈判。可是,偷拍照片,一个英国武官跟一位中国商人街头告别的照片,能做什么?即便在后世,想牵强附会地脑补,应该也发酵不成什么丑闻吧。
想不通,不想了。阿彪问要不要加强一下戒备,王月生想了想,觉得应该不是冲着自己来的,便吩咐不用。事实很快清楚,消息有好有坏,好消息是真的不用加强戒备,坏消息是,就是冲着王月生来的。
王月生从半夜重访自己的戴伟胜的口中得到这个消息,简直是莫名其妙。“具体的我也不知道,但是,有人给他们作保,asonic hall那的人”,见王月生不明所以,发现自己说了圈内的黑话,便解释道,“ugLe(英格兰联合总会)zetnd Lodge no. 525(泽地会所,编号525)的人”,发现王月生还是一脸迷茫,“共济会(freeasonry)你总知道吧?”
“哦”,王月生恍然大悟地点点头。这个他还真知道,最初还是看一部流行小说《达芬奇密码》时知道这个名字,出于好奇,还真了解了一下。
共济会的起源可追溯至中世纪欧洲的石匠行会(operative asonry)。当时,石匠是掌握复杂建筑技术的工匠群体(如建造教堂、城堡),其行会通过严格的学徒制、技术保密和内部规则维持行业权威。行会成员的身份标识(如“方矩”“圆规”等工具符号)、仪式(如入会宣誓)和互助传统,构成了共济会的早期雏形。
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随着欧洲工业化进程,石匠行会逐渐衰落,但其仪式和组织形式被一群知识分子、贵族与商人借用,转化为“非操作性共济会”(specutive asonry)——即脱离实际建筑工作,转而以“精神与道德提升”为核心的现代共济会。
1717年6月24日(圣约翰日),伦敦的四个石匠会所联合成立英格兰联合总会(grand Lodge of engnd),标志着现代共济会的正式诞生。此后,共济会迅速向欧洲大陆(如法国、德国)、北美及全球扩散,18世纪末至19世纪成为跨阶级、跨文化的国际性组织。
共济会的核心并非某种具体信仰,其成员可来自不同宗教或无神论者,而是通过象征体系传递普世价值。其核心理念可概括为三点:
1. 道德自律与自我完善
共济会强调“做一个更好的人”。其仪式中,“方矩”(代表理性与规则)与“圆规”(代表想象力与界限)是最核心的符号,象征“用理性约束欲望,用理想指引行动”。成员需通过学习(如阅读《道德经》、《圣经》或其他经典)、反思和实践,逐步提升个人品德。
2. 兄弟情谊与平等主义
共济会打破社会阶层的壁垒(至少在理论上是如此),宣称“无论种族、信仰、财富,只要品行端正即可加入”。成员以“兄弟”相称,会所内禁止讨论政治、宗教争议,专注于互助与支持(如设立慈善基金、资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