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比乌斯光环 作品

第339章 法兰西荣光之西贡的爆炸

1900年11月15日,下午,法属印度支那,西贡(后世胡志明市)

空气粘稠得仿佛能拧出汗水,混杂着湄公河三角洲特有的湿润泥土气息、街边小摊贩油炸食物的焦香、鱼露的浓郁腥咸,还有法国殖民者身上散发的古龙水和汗水混合的、格格不入的“文明”味道。街道狭窄而喧嚣,人力三轮车(Cyclo)清脆的铃铛声、挑夫沉重的吆喝声、混杂着法语、越南语、粤语和潮州话的叫卖讨价还价声,构成了一幅嘈杂而充满张力的殖民地图景。

威廉·福斯特(willia foster),美联社(Associated press)驻西贡的年轻记者,正有些心神不宁地走在卡蒂纳街(rue at)靠近堤岸(Cholon,华人聚居区)外围的街道上。他穿着标准的殖民地记者装束:米白色亚麻西装裤,略显褶皱的卡其色短袖猎装衬衫,脖子上挂着一条吸汗的手帕,头戴一顶遮阳的软木盔帽(pith helt)。他手里紧紧攥着的,是他吃饭的家伙——一台最新款的柯达foldg pocket kodak no.4相机,这已经是市面上便携相机的佼佼者。然而,此刻更让他心跳加速的,是挂在相机前那个沉甸甸、冰冷冷的黄铜镜头——一个他从未见过、光学结构复杂得惊人的神秘镜头。这是两天前,在一个昏暗的鸦片馆后巷,一个全身包裹在黑色长衫里、只露出一双锐利眼睛的神秘越南人塞给他的,并用法语低声告诉他:“准备好,15号下午,卡蒂纳街外围,绿色斗笠。用这个拍,大新闻。”

上司詹姆斯先生那意味深长的暗示——“福斯特,有些‘声音’值得倾听,特别是当他们能让你拍到别人拍不到的东西时”——让他决定赌一把。

他下意识地调整了一下相机,手指摩挲着那冰凉的黄铜镜头筒,警惕地扫视着周围。这里是法国人核心居住区与本地人、华人混杂区域的边缘。穿着整洁白色西装的法国绅士挽着裙装夫人悠闲走过,旁边是衣衫褴褛的越南挑夫扛着沉重的货物蹒跚而行,戴斗笠的农妇在街边摆卖着新鲜水果和蔬菜,几个穿着丝绸短褂的华人商人匆匆路过。阳光炙烤着街道,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压抑的平静。

就在这时,一个戴着普通棕榈叶斗笠、穿着褪色蓝布衫的越南人似乎急着赶路,从福斯特身边挤过,肩膀不轻不重地撞了他一下。

“pardon, monsieur!”(对不起,先生!)那人迅速而含糊地道了个歉,声音压得极低,几乎是擦着福斯特的耳朵用法语飞快地说了一句:“前面,戴绿色斗笠的,马上!”

福斯特浑身一激灵,几乎是记者本能的反应,他猛地抬起相机,手指瞬间调整好焦距(得益于那个神秘镜头异常清晰的对焦环),对准了前方大约二十米开外的人群。

就在他镜头聚焦的瞬间,目标出现了——一个戴着醒目翠绿色竹编斗笠的男人,站在一家法国人开的咖啡馆门口不远处。他穿着普通的深褐色越南农民短褂,斜挎着一个常见的竹编背篓(Cai r?),看起来毫不起眼。

突然,那男人动了!他猛地将手伸进竹篓,掏出一大叠传单,用尽全身力气,猛地向空中抛洒!白色的纸片如同雪片般纷纷扬扬落下,引得周围的行人一阵惊呼和骚动,许多人下意识地弯腰去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