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霭停云 作品

第17章 科举经济场——算珠与经学的终极对决

第一回 算盘声震国子监

(1)国子监的算盘革命

五更鼓响,晨曦微露,国子监内三百张考案已备齐笔墨纸砚,案几上还残留着昨夜洒扫时未干的露水。然而,今岁科举与往昔大异——每张案几右侧竟摆着一把紫檀算盘,珠圆玉润的算珠在晨光下泛着暗沉的光泽,左侧却空空如也,连半张草稿纸都未备下。

寒门学子面面相觑,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算盘边缘,眼中既有困惑又暗藏喜色。他们自幼在田间市井摸爬滚打,算盘虽不精通,却也略知一二。而世家子弟则面色铁青,尤其是那些终日吟诵诗书、连米价几何都不曾知晓的贵公子们,此刻额角已渗出细密的汗珠。

"奉陛下口谕,今科加试《九章算术》实策。"礼部尚书徐延年展开黄绢圣旨,声音洪亮如钟,回荡在国子监的廊柱之间,"考生需以算盘推演《管子·轻重篇》物价之变,限时一个时辰。"

话音未落,崔氏嫡孙崔明远猛地站起,腰间玉带钩撞得案几哐当作响,惊飞了檐下栖息的麻雀。他面如冠玉的脸上涨得通红,指着算盘厉声道:"自古科举考的是圣贤文章!《论语》《春秋》方为治国之本,这、这成何体统!"

监考官冷笑一声,从袖中抽出一道朱批奏折:"崔公子莫非忘了?去年江淮水患,户部拨粮三十万石,结果半数被地方官以‘损耗’之名中饱私囊。若非工部主事王砚用算盘核出粮船载重有诈,朝廷至今还被蒙在鼓里。"他手指重重敲在算盘横梁上,"陛下有言:经学养心,算术治国!"

角落里,寒门出身的李墨悄悄拨动算珠,在心底默念着父亲教他的口诀。他记得去年冬日,父亲就是靠着这把祖传的黄花梨算盘,在县衙粮税账簿上找出错漏,才免了全村人的苛捐杂税。算珠碰撞的清脆声响,此刻在他耳中竟比《诗经》的吟诵更令人心安。

窗外忽然传来急促的马蹄声。一骑红翎信使疾驰入国子监,翻身下马时扬起漫天尘土。徐延年接过密信,扫视后突然大笑:"好!陇西军报刚到——吐蕃使者以‘百羊换千丝’的难题刁难边关,新任转运使当场用算盘折服敌使!"他环视众考生,目光如电,"诸位还觉得这算盘摆不得么?"

崔明远颓然跌坐,袖中藏着的《五经正义》抄本滑落在地。远处贡院的铜钟轰然鸣响,三百把算盘同时噼啪作响,宛如一场沉默的惊雷。

(3)算珠惊雷

放榜那日,长安城飘着细密的春雨。国子监外的青石板上挤满了各色油纸伞,伞下藏着无数双焦灼的眼睛。李墨没有撑伞,任凭雨水顺着他的麻布襕衫往下淌。他盯着朱漆大门上那张黄榜,水珠从榜单"甲等第三名"的位置滑过,恰好模糊了"陇西李墨"四个字。

"寒门竖子也配跻身三甲?"身后传来一声冷笑。太原王氏的马车碾过水洼,溅起的泥浆泼了李墨半身。王涣之掀开车帘,腰间新换的玉算盘在雨雾中泛着冷光:"别以为会拨几下算珠就能翻身。这长安城里的账本,可不是几道算术题能算清的。"

雨幕中忽然刺入一队玄甲骑兵,马蹄踏碎满街水光。为首的将领翻身下马,铁靴砸在石板上铮然作响:"奉旨宣陇西李墨即刻入宫!"他铜盔下的眼睛扫过人群,突然定格在李墨腰间那把磨得发亮的黄花梨算盘上:"可是李先生?陛下要见你这双能掐会算的手。"

紫宸殿内弥漫着龙涎香与墨汁混合的气息。李墨跪在冰凉的金砖上,听见算珠碰撞的清脆声响从御案后传来。皇帝的声音混着算珠声飘下:"吐蕃使者又出新题——若用长安米价换龟兹良马,该以何率为准?"李墨抬头,看见御案上摊开的正是他的考卷,朱批"精于实务"四字力透纸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