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霭停云 作品

第1章 上海滩

黄浦江裹挟着七月黏稠的闷热,沉重地拍打外滩石堤。浑浊的江面被货轮犁开,粗粝的汽笛撕破湿热的空气。对岸,浦东在骄阳下蒸腾着热气,“开发浦东、振兴上海”的红色标语在稀疏的脚手架中格外醒目,像一张野心勃勃却又单薄的蓝图。外滩万国建筑群的巍峨剪影,与对岸的荒芜形成触目惊心的对比。空气里弥漫着钢筋水泥的尘土、汗水的咸腥,以及一种躁动不安、仿佛即将点燃的渴望——时代新旧猛烈碰撞的硝烟味。

沈知白,或者说,此刻这具十二岁躯壳承载的名字——沈昭,就站在防汛墙的阴影边缘。白色短袖衬衫洗得发硬,蓝布短裤裤脚磨出了毛边,脚上一双廉价的红色塑料凉鞋。一个最普通不过的上海弄堂小姑娘的打扮。

然而,那双映着江水和工地烟尘的眼睛,却沉淀着千年时光打磨出的冰锥般的锐利。穿越到这个1992年的狭小时空已一个月。习惯了俯瞰九州的女帝,要在上海滩重新布局,首要之事便是穷尽一切手段理解这个光怪陆离的新战场——这里的规则不再由她的意志书写,权力隐没于信息与资本的洪流。

她的“行宫”是虹口区石库门弄堂深处一间低矮的西晒亭子间。不足十平米,旧木床、掉漆书桌、老五斗橱塞得满满当当。七月正午的阳光透过老虎窗,将空气烤成蒸笼。楼下邻居炝锅的油烟味、孩子的哭闹、咿咿呀呀的评弹唱腔,如同挥之不去的背景噪音。

这具身体的父母,是她此刻必须适应和利用的“资源”。

父亲沈建国,沉默耿直,原则性极强,脸上仿佛刻着“组织纪律”。他在一家代号“xx所”的军工研究所工作,对变得异常安静、眼神深潭般的女儿感到欣慰又无措,表达关心的方式仅是偶尔带回几张单位油饼,或沉默地看她写作业。

母亲林静秋,南洋归侨巨贾之后,骨子里浸透着商贾敏锐和对国际风向的嗅觉。她是外贸公司骨干,举止间带着与石库门格格不入的精致利落。她对女儿远超年龄的沉静和偶尔流露的洞悉眼神,惊讶之余竟有几分欣赏。

沈昭完美扮演着“内向、沉静、酷爱读书”的小学毕业生角色。所有的锋芒与筹谋,都深锁在这稚嫩躯壳之下,只在独处时于眼底无声翻涌。

她的“学习”深度与广度,早已将同时代人远远抛下。她像在信息沙漠跋涉千年的旅人,不顾一切地汲取每一滴水。

沈昭站在闷热的亭子间中央,心神却如处风暴眼。一个月的疯狂汲取,90年代初中国粗粝的肌理、奔涌的生命力与尖锐矛盾,在她心中已绘成精密冷酷的战略地图。她知道,仅凭十二岁女孩的身份,无法触碰时代核心。她需要一个支点,一个能撬动资源、转化见识、又不暴露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