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网文与文学奖(第3页)
颁奖礼在龙国国家大剧院举行,杨晨亲自担任主持人。当他穿着简单的白衬衫走上舞台时,台下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大家好,我是晨哥。”他微笑着开口,“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设立晨光文学奖?因为我相信,好的文学能照亮人心。在我看来,文学不该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也不该是流水线上的快餐产品。它应该像一盏灯,既能照亮现实的角落,也能点燃理想的火花。”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的作者们:“今天获奖的作品,有的写了大山里的孩子,有的写了未来的神话,有的写了弄堂里的日常。它们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炫目的技巧,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东西——真诚。真诚地面对生活,真诚地面对自己,真诚地面对读者。”
最佳新人奖颁给了一位名叫林小雨的大学生,她的获奖作品《外婆的蒲扇》描写了外婆用一把蒲扇摇出的童年夏天。林小雨站在领奖台上,激动得热泪盈眶:“谢谢晨哥,谢谢晨光文学奖。我一直以为,只有写‘高大上’的题材才能获奖,是您让我知道,平凡的生活也值得被书写。”
最佳长篇小说奖得主是一位中年作家,他的《钢铁森林》描写了农民工在城市的奋斗与挣扎。他在获奖感言中说:“晨哥引入的《俗人回档》让我明白,真实的生活比任何套路都更有力量。这部小说里的每个角色,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原型。”
杨晨为每位获奖者颁奖后,发表了最后的演讲:“晨光文学奖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我希望通过这个奖告诉大家:文学创作没有捷径,只有真诚。我期待看到更多关注现实、关注人性、关注文明的作品。因为只有这样的文学,才能真正走进人们的心里,才能真正推动文化的进步。”
颁奖礼通过龙国电视台和各大网络平台直播,观看人数超过5亿。社交媒体上,#晨光文学奖# 的话题阅读量破30亿,无数人被获奖作品的故事感动:
“《外婆的蒲扇》看得我哭了,想起了我奶奶的藤椅,原来平凡的日子也能写成这么美的故事。”
“晨哥说得对,文学需要真诚。以后再也不看那些套路文了,没意思。”
“我也要拿起笔,写写我家小区门口修鞋匠的故事,他总是免费给老人修鞋。”
颁奖礼结束后,张卫东教授找到杨晨,递给他一杯香槟:“晨哥,我服了。你不仅带来了好作品,更建立了新的评价标准。这个奖,会改变蓝星文学的走向。”
杨晨接过香槟,看着剧院外璀璨的灯火,想起了地球那些照亮他青春的文学作品。“张教授,”他轻声说,“评价体系就像一条路,我只是把它拓宽了一些,让更多人知道,除了走捷径,还可以走得更踏实,更有风景。”
接下来的几年,晨光文学奖的影响力逐年扩大。它不仅发掘了大批优秀的本土作家,更引导了整个文学创作的风向。龙文书城的“现实题材专区”作品数量翻了十倍,质量也大幅提升;传统文学期刊开始关注新锐作家,形成了“学院派”与“网络派”的良性互动;甚至连中小学的语文教材,都开始收录晨光文学奖的获奖作品。
某天,杨晨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本晨光文学奖获奖作品集,扉页上写着:“晨哥,这是我们用您给的‘灯’照亮的世界。谢谢您,让我们知道,文学不死,真诚永存。” 落款是一群获奖作者。
杨晨翻开作品集,第一篇就是《山那边的灯》,里面写着:“留守儿童小光在山顶点亮一盏灯,不是为了照亮道路,而是为了告诉远方的父母,他在等他们回家。” 杨晨看着看着,眼眶有些发热。
他知道,设立晨光文学奖,是他在蓝星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之一。它不仅是一个奖项,更是一个信号——告诉所有创作者和读者,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需要真诚的土壤和多元的评价。而他播下的这颗种子,正在蓝星的文学园地里,开出最绚烂的花。晨光文化的办公大楼里,“晨光文学奖”的金色牌匾在阳光下闪耀,而牌匾下方的展示柜里,陈列着从首届到最新一届的获奖作品,它们代表着蓝星文学的新生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