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4章 最终意义
“再说菩萨。”他转向第二尊像,“菩萨是‘自觉觉他’者,如同教授,不仅自己学问圆满,更要教导他人。他们的标准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最后,他面向中央的佛像:“佛是‘觉行圆满’者,如同创立学科的宗师,不仅自己通达无碍,更能开创教化法门。他们的标准是福德智慧皆圆满,悲智双运,圆满成就自觉觉他之功德。”
独孤伽罗追问:“这些标准具体如何衡量?”
“有明确的衡量准则。”顾十七细说道,“譬如《菩萨璎珞本业经》中详述了五十二个菩萨阶位;《阿含经》中定义了四种罗汉果位。这些都不是模糊的概念,而是有具体修证标准的。”
他举例解释:“比如初果罗汉须陀洹,要断三结(身见、戒取、疑);而八地菩萨要证得无生法忍。这些境界都可以通过修行者的智慧、慈悲、定力等具体表现来判断。”
阳光渐渐明亮,将三尊圣像照得熠熠生辉。
顾十七最后道:“所以姑娘不必担心无标准可循。佛教修行如登山,从山脚到山顶,每个高度都有明确的标志。这些标准不是用来比较高下,而是帮助修行者认清自己的位置,继续向上精进。”
独孤伽罗望着三尊圣像,忽然明白了:佛教的修行次第不是虚无缥缈的抽象概念,而是有着清晰可循的标准和路径。这些标准既指明了修行的方向,也确保了修行者不会在漫长的修行路上迷失方向。
好,那就算你说的,所有的目标都实现了。现在所有世界的众生都知道行善了,那么在那之后呢?
大伙儿用不着你们来传播。
你们佛教不也失去意义了吗?
独孤伽罗的问题如一把钥匙,打开了佛教终极意义的玄门。她的质疑超越了修行方法、境界差异,直指佛教存在的根本意义——若众生都已觉悟,佛教将何去何从?
顾十七站在晨光中的大雄宝殿前,面容宁静如古潭深水。他微微合目,仿佛在聆听千古以来的回响,然后缓缓睁开双眼,目光中蕴含着无尽的深邃。
“姑娘此问,如击大法鼓,震醒迷梦。”他的声音平和却有力,“但这问题本身,却暗含一个误解——将佛教视为达到某个目的的手段。实则佛教不是手段,而是道路本身;不是工具,而是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