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龙使 作品

一百五十一章 潼关(第3页)

两沟中的水流冲击,使得两沟壁如刀削。潼关初建时,本来位于麟趾塬上,过往行旅都要经过远望沟,过禁沟,绕行一个倒“几”字形的大弯才能过关。

大约在南北朝后期,由于水土流失和黄河的侵蚀冲刷,在黄河河岸与麟趾塬之间形成了一条新的更便捷的东西大道,潼关城楼也跟着随之北移,控制新道,原潼关故道也就被放弃了。

武则天时代,潼关两城都受到了雨水的不断冲刷,黄河的下切,导致原先的河床裸露,经过潼关不再需要从麟趾塬上通过,而是可以从旁边的河床穿过,麟趾塬上的汉潼关就成为了摆设。

所以就必须将潼关挪位置了,唐朝就将潼关从塬上移到了河滩,新修建的唐潼关位于黄河河谷南侧一个形成不久且海波在四百米左右的低台地(麒麟山高阜)上,南距汉潼关约两公里,同时原来经汉潼关走禁沟的旧路也不废而废了。

新潼关北临黄河,南接峭壁,视觉上比过去的汉潼关更加险峻。可新潼关却存在一个巨大的隐患,那便是昔日“汉潼关”所在的山路依然存在。若是东面的来犯之敌,重走这条小路,便能轻易迂回到唐潼关城后。

为了解决这个巨大隐患,朝廷禁止商旅行人在原先的潼关道路上通行(禁沟地名由此而来),将这条道路彻底废弃;同时朝廷又在禁沟两侧的高地上,修筑了长、宽约十一米,高约七点六米的防御性碉楼十二座,称作“十二连城”,可居高临下,实现对禁沟的火力覆盖,从而严密封锁这条小道。

但要负担的防线长度加大,也使得潼关的防御优势大为减弱,对守军的兵力、物资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国家军力强盛时,这尚且不成问题,可若国家衰落,潼关防线便难以维持了

黄巢进攻潼关的时候,齐克让抵挡不住,关门又被关闭,于是就集体左转,跑到了禁沟故道,本来废弃多年,崎岖难行的小路被齐克让的军队硬生生的踩出了一条路,一万多人就这样从小路跑到了潼关后面。

黄巢起义军在发现禁沟守备空虚后,便一边在正面牵制潼关城内的守军,一边派精锐突破禁沟,迂回到唐军后方,最终攻克了潼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