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江瑶来信

义军劫富赈济贫民的消息,被饥民难民传开。

白水县境内的饥民难民,仿佛听到了天大的好消息,纷纷往义军这边赶来。

因此,义军后面跟着的饥民难民越来越多,短短半个月时间,从一开始的两三百人,累积到了六七千人。

如此之多的人跟着,义军累积钱粮的速度变慢,每天光用于赈济的粮食,就需要五六十石。

这还是以早晚各施粥一次的形式赈济,不然的话,每天最少要拿出八十石粮来。

而且,义军也不是每天都能向富户借粮,毕竟还要赶路,有时三四天都处于行军当中。

另外,富户的数量也是有限的,那是借一户少一户,还不会像韭菜那样割了又长,富户可是需要很长的周期积累的,可能是以十年、数十年、乃至百年为单位。

对此,嬴庆颇为头疼。

停止赈济吧,这些人又是向着义军的,帮着义军转运钱粮物资,还给义军提供富户情报;继续赈济吧,义军每破一富户,所得粮食要拿出很多来。

如此又持续了三四天,跟着义军的饥民难民达到上万,且还有源源不断的饥民难民赶来。

而义军从富户手中得到的粮食,大半要拿出来赈济。

义军中,开始出现了抱怨的声音。

倒不是义军士兵不愿意拿粮赈济,而是他们出寨二十多天,几乎每天都在赶往富户的路上,粮食却不见多少增加。

如此下去,义军士兵是要累垮的。

嬴庆早就意识到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可白水县城的城门一直紧闭,义军根本没有机会混进去,就更别谈用里应外合之策破城了。

就在嬴庆无比头疼之际,回寨汇报义军动向的夜不收,给他带来了江瑶的书信。

嬴庆拿到书信,第一时间拆开阅览,看到书信内容后,他的头疼立马就好了。

江瑶在书信中,点明了他现在的顾虑,并支持他继续赈济饥民难民,但要改变一下方式,不再是毫无条件的赈济,而是“以攻代赈”。

所谓“以攻代赈”,就是以钱粮和加入义军为激励,从饥民难民中挑选一些人,组成先登营,强攻白水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