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粮食(第3页)

他曾经动过心思,但问题是他并不喜欢麻烦事。

年轻人都会考虑婚姻大事,他也不可能一直这样拖下去,难道梁拉娣愿意一辈子当小三,还不生孩子?他的吸引力没那么大吧!

不过,如果真的想要解决,也不是没有可能……

“我爸生病了,我想回去看看,如果情况严重,就带他到城里治疗。”梁拉娣低头捏着衣角,声音轻柔。

“什么时候出发?”

李国庆突然想起自己也一直想下乡去看看,只是因为丈母娘家的东西都搬空了,住起来不方便,家里还有个小宝,事情就一直搁置着。

但现在听到梁拉娣的话,他来了兴趣。

“明天早上!”梁拉娣心里一阵紧张,难道他也有同样的想法?

“你家在哪儿?从哪个车站走?”

“我家是丰台的……”

梁拉娣心跳加快,不会这么巧吧。

“明天早上车站见,路上别打招呼。

巧了,我刚好也要去丰台办点事,那我先走了!”李国庆说完便骑上自行车离开了。

成败在此一举,城里人多眼杂,到了乡下才能真正了解情况。

“啊!”

梁拉娣怔了一会儿才缓过神来,她是不是听错了?还是又在做白日梦了?

李哥儿竟然说会在车站见面,还说上车后装作不认识,这是打算跟她一起去丰台吗?

一时之间,梁拉娣心里忐忑不安,一会儿觉得事情是真的,一会儿又怀疑是自己的臆想,但又无法向李哥儿确认,心情烦乱。

另一边,李国庆找到杨厂长,用他的小发明吊足了对方的胃口,便顺利谈妥了换岗的事宜。

这种操作很常见,各单位和企业、工厂一旦有岗位空缺,都会分配到街道办事处。

街道则负责安排城市待业青年就业,只是现在岗位越来越少,竞争激烈。

办完这件事后,他本想去找傻柱了解情况,但刚巧遇到了梁拉娣。

于是他直接去了农业部,这次准备为农业部设计点东西。

“方主任,我明天要去丰台调研,看看下面的种植情况。”

下乡调研需要借口,也需要介绍信,这样才算公事,不仅有补贴,办事也方便。

比如能住招待所,有人接待,还能找到组织,利用资源,好处多多。

“你要下乡,要不要我给你安排辆车?”

方主任感到惊讶,李国庆难得主动提出工作请求,难道是因为领导多年的津贴让他良心发现?

“车就不必了,我只是去丰台调研,不是走马观花。”

李国庆稍作停顿后补充道:“不过等回去我会去车队学习,争取考个驾照。”

他当然会开车,也有老司机的技术,但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这不算什么,部里有几辆车供使用,拿到驾照后可以随意驾驶,油费全报销。”

方主任嘱咐了几句,没问具体下乡目的,难得有人来访,可别把人问跑了。

“太好了!”

李国庆拿到所需物品后并未急着离开,而是提出查看建国后的粮食产量数据。

报纸上的信息虽有提及,但不够详尽,甚至可能失实,而他能获取真实数据。

建国初,全国粮食总产量为一亿一千万吨,人均口粮208公斤,每月约35斤,理论上足够食用,但实际上仍面临饥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