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流通效率(第2页)

此外,社团还创办了自己的报纸,稿件也寄到这里,编辑部在恭王府的小院整理完稿件后,送往印刷厂进行刊印。

一切井然有序地进行着,有他这个社长与否,似乎差别不大。

他绕了好几圈才从王府出来,地方实在太大了。

在这样的大院待久了,总觉得不适。

不说别的,进个贼都得搜半天,还不一定找得到。

没有几十个下人打理,这座院子根本运转不起来,规格太高了。

“叮铃铃!”

自行车铃声响起,街道上骑车的人明显多了,生活逐渐好了起来,人们开始舍得花钱了。

各项物资供应逐步恢复到灾前水平,甚至对京城七十岁以上老人实行特殊政策,定量内可额外购买五斤白面或大米。

细粮供应终于改善,从灾年时占定量的三分之一提升到如今的三分之二。

李国庆几乎忍不住欢呼:“白面自由了!”

尽管如此,各家口粮依旧紧张,大家因 ** 而心有余悸,手里有粮票也会省着以防万一。

“嘿,李国庆,你回来啦。”

阎埠贵满脸笑意,看来情况好转了,又能开始向他出售白面票了,只是价格也恢复到正常水平。

“待会我还得出门一趟。”

他这次回来是为了送菜回家,方便秦京茹做饭,之后还得去看望秀儿。

“李国庆,这里有封信,是我帮人转交的。”

阎埠贵欲言又止。

“是谁给我的?”

李国庆一愣,这不应该啊,他的地址并未公开,虽然容易被查到,但真想找到并不容易。

就像陈雪茹,至今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丁秋楠也不知道。

“你自己看吧,是一位退休教师,你初中的时候他教过你。

嗯,他丢了粮票,我借了两斤给他。”

阎埠贵虽精于算计多年,却毫不犹豫拿出两斤粮票助人。

作为同行,他不愿见同事陷入困境。

“怎么回事?”李国庆打开信封,见信中字体端庄,应是教语文的老师所写。

信中语气颇为文雅,若非他学中文,恐怕难以完全理解。

敬启者李国庆同学:

久违不见,尊容想必依旧安好。

现遇急事,诚盼相助。

不慎遗失粮票五十余斤,关乎全家生计,窘境当前,亟待解决。

仅节食数日,便觉头晕体弱,追悔莫及……

恳请慷慨解囊,望能渡过难关。

——垂暮之王老师

这文人的求助方式真是绕远路!先是谦卑问候,接着陈述困境,最后又添悲情,连“垂暮”都搬出来了。

回想初中时的语文老师,确实年长。

“三叔,王老师是不是刚调整定量配额就丢了粮票?”

“没错,他家人口多,既要买家里吃的,还要在外用餐。

丢了五十多斤粮票,实在撑不住。

我和王老师早就熟识,同为语文教师,我已经借给他两斤粮票,没抱希望收回。”

阎埠贵感同身受,不想自己老了也遭此困境。

“他家在哪?我去看看。

不对,他怎么会知道我生活不错?看来是要广撒网了!”

李国庆意识到,学生借个一两斤粮票就能缓解燃眉之急。

“不是随便找的对象,他听别人说你条件不错,在下棋时得知的。”

阎埠贵感到头疼,今天放学后一时冲动跑去下棋,这么多人看着,真是丢脸,最后还输了两斤粗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