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173集:《戈壁迷局之神秘标记》(第2页)

夜深了,戈壁的夜风变得格外凛冽,卷起漫天黄沙,将远处的雅丹群吹得影影绰绰,宛如流动的暗紫色影子。杜志远站在营地边缘,手里紧握着一枚军用罗盘。然而,罗盘的指针却在不停地、剧烈地晃动着,完全无法稳定下来,仿佛受到了某种强大磁场的干扰。

看着疯狂旋转的指针,杜志远的脑海中突然闪过二十年前导师临终前对他说的那句话,老人的声音仿佛就在耳边低语:“志远,记住,戈壁里藏着的秘密,远比你想象的要多,有些甚至比谍报网还要古老……”

那一刻,杜志远隐隐感觉到,他们追踪的或许不仅仅是一个现代的间谍组织,而是一段被风沙掩埋了数十年,甚至更久远的往事。雅丹迷宫的追踪,才刚刚开始,而前方的路,似乎更加扑朔迷离。

三、地下掩体的密码

黎明前的黑暗是最浓重的,但也最接近光明。当第一缕微弱的光穿透岩层的缝隙,照射进这片寂静的雅丹区域时,张磊手中的金属探测器突然发出了一阵尖锐而急促的蜂鸣声。

“队长!这边有情况!”张磊兴奋地喊道。

杜志远和李薇立刻赶了过去。在一座环形雅丹的底部,他们发现了一个极其隐蔽的入口。这个入口被巧妙地伪装成一堆风化的硅化木,若不是金属探测器的报警,几乎不可能被发现。硅化木的表面覆盖着厚厚的沙尘和苔藓,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显示出设计这个入口的人有着极高的反侦察能力。

“准备进去。”杜志远沉声命令道。

队员们迅速戴上防毒面具,检查好装备。当他们推开那扇伪装成硅化木的沉重金属门时,一股潮湿、带着铁锈和尘土气息的空气扑面而来。通道内一片漆黑,只有战术手电的光束刺破黑暗。防毒面具滤罐转动时发出的“咔嗒”声在寂静的通道里显得格外清晰,仿佛是时间在古老地堡中留下的回响。

李薇的战术手电光束扫过通道的墙壁,突然,光束定格在一处。那是用白色涂料书写的俄文标语,虽然有些褪色,但字迹依然清晰可辨:“为了苏维埃的星辰”。

“苏维埃……”杜志远喃喃自语,心中的疑团似乎有了一丝线索。苏联时期的标语,出现在这个隐蔽的地下掩体中,这与之前发现的m1943步枪弹似乎形成了某种呼应。

他们沿着通道深入,最终来到了一个宽敞的主控制室。透过防爆玻璃,可以看到里面排列着数十台样式古老的发报机。这些发报机布满了灰尘,看起来已经很久没有使用过了,但它们的存在本身就诉说着这里曾经的繁忙与神秘。

杜志远在一个操作台的抽屉里,找到了一本厚厚的日志。日志的封面已经严重磨损,纸张泛黄发脆,显然年代久远。他小心翼翼地翻开,里面是用西里尔字母书写的密密麻麻的记录。

“1957年7月15日,第37次星链共振观测……方位角51.7°,能量峰值记录……异常磁场导致罗盘偏差12°……”杜志远逐字逐句地阅读着,心跳不禁加快。

就在这时,李薇突然指着旁边一台似乎还能勉强工作的老旧电脑屏幕,惊呼道:“队长!快看!这组坐标……和我们卫星拍到的那些菱形标记群的位置,完全重合!”

屏幕上显示着一串经纬度坐标,李薇迅速在平板电脑上进行比对,结果正如她所说,分毫不差。

控制室里一片寂静,只有队员们略显粗重的呼吸声透过防毒面具传来。卫星图像上的神秘标记群、指向雅丹群的锐角、苏联时期的子弹和标语、记录着观测数据的日志、与标记群重合的坐标……所有的线索在此刻似乎开始汇聚,但又形成了一个更大的谜团。这些标记,这个地堡,究竟是用来做什么的?真的如最初猜测的那样,与间谍组织有关吗?还是说,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秘密?杜志远知道,他们已经接近了某个关键的节点,而揭开地下掩体密码的钥匙,或许就藏在这本日志的字里行间。

四、星链密码的真相

戈壁的太阳毫不留情地炙烤着大地,地表温度飙升至70c,空气仿佛都在扭曲。杜志远团队躲在地下掩体相对凉爽的控制室里,争分夺秒地破译着那本加密日志。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当最后一组复杂的密码被成功破解时,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更深的困惑和震惊。

日志的最后一页,不再是枯燥的观测数据,而是一幅复杂而精密的星图。星图上标注着许多已知的恒星和星系,然而,在星图的中心位置,却用醒目的红笔圈着一颗从未见过的星体。这颗星体旁边,用中文标注着八个字:“荧惑守心,石破天惊”。

“荧惑守心……”杜志远低声念着这四个字,脑海中像是有一道闪电划过。他突然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一位老一辈的地质工作者。父亲曾在他小时候提起过,1958年,他所在的地质队在哈密戈壁这片区域进行勘探时,意外发现过一些奇特的陨石碎片。那些陨石碎片具有强烈的放射性,能够对周围的电子设备产生干扰。

“放射性物质干扰电子设备……”杜志远猛地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光芒,“李薇,你还记得吗?我们刚发现标记群的时候,车载电台受到的干扰,还有罗盘的异常摆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