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货不对板
虽然不像安排其他**书纪那样,赵立春一句话就能拍板,
但就像之前讲的,组织上对**书纪的岗位和工作调动,都会多听听现任的想法。
在这种情形下,
赵立春的举荐就相当关键了。
还是那句话,用**书纪,稳字得放在第一位!
只有稳定了,才能谈得上发展。
要是换上来一个让各地都不买账的,有矛盾的,还可能闹得省里和地方不和,
那为什么非得用这么棘手的一个人呢?
特别是像汉东这样的经济大省,更要三思而后行。
当然了,
还有一种可能:
那就是明里是升职,暗地里却是降级。
组织上觉得这个地方的头儿有问题,故意提拔他,然后再派一个跟地方势力没关系的人来。
这样一来,就是一边查问题一边稳住局势了。
在这种情况下,
赵立春的举荐就没什么意义了,成了一张废纸。
就像现在这样,
赵立春虽然有点忐忑,
但他不知道组织上其实已经拿定主意,
要对汉东来个彻底摸底。
赵立春自以为这些年没什么把柄,
但他没想到的是,还有个问题他没察觉到。
上下级看问题的角度确实不一样,考虑的方式也天差地别。
上面的人虽然看重稳定,但也不希望地方变成某个人的小王国,更不想让它固若金汤。
赵立春却没领悟到这一点,哪怕到现在,他还让高育良和祁同伟这两位汉大帮的头面人物到家里商量。他们到底商量什么呢?说白了就是他在北京如何通过高育良继续拿捏汉东。他必须从高育良那里拿到一个铁定的承诺。
你看,这样的心思跟上头决心查汉东的底细八竿子打不着。祁同伟心里虽然清楚组织的用意,表面上却挺平静,实际上心里头翻江倒海。毕竟,他的老师高育良既没看出赵立春的问题,也没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现在的高育良还深深陷在《明史》里描述的管僚体系的阴影中,觉得自己和赵立春是一条船上的人。他觉得赵立春这次找他来,是老领导对新团队的提醒,想着将来赵立春进了核心圈子,自己在京城也能有个靠山。但他忽略了一个关键点:他自比胡宗宪,可赵立春绝不是严嵩。赵立春没那个本事为组织遮风挡雨,更没法保护他们这些人。
赵立春顶多算个跑腿的小角色,所以高育良对他的期望,简直就是白日做梦。就算赵立春有机会升上去,组织也不会立刻动他,毕竟还没确凿的证据。一旦证据确凿,根本不用派人去查,直接调上来控制起来就行。既然决定查他,那赵立春这次去北京,绝对捞不到什么实权职位。
不光是高育良,他对赵立春能提拔自己也是白高兴一场。祁同伟现在也不方便跟高育良透露这些,因为时候还没到。所以他装作什么也不知道,看着高育良对赵立春表忠心、发誓言。
赵立春也在试探高育良是不是真心实意。等他确认高育良没有二心,会坚持现在的正策,走自己的路,维护自己的正绩后,这位快要退休的领导笑了笑:“行了,咱们说点家里的事,怎么聊着聊着又像开大会似的。”
赵立春轻松的态度已经给高育良吃了颗定心丸。很明显,高育良算是正式过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