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卫生部上门

轧钢厂里的变革也在逐步推进,但固有的体制和思维并非一朝一夕能够改变。

陈小满坐在处长办公室里,看着桌上关于厂医院预算削减、药品采购流程僵化的报告,再结合脑海中系统不断提供的关于外部医疗市场潜力。

民众对高质量医疗服务需求日益增长的分析信息,他做出了一个在旁人看来极其大胆甚至鲁莽的决定。

他提交了辞职报告。

消息传出,不仅在轧钢厂,在整个南锣鼓巷都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处长!那可是多少人羡慕不来的铁饭碗,地位高,待遇好,说不要就不要了?

杨厂长找他谈话,语气惋惜又不解:“小满啊,你是厂里的骨干,前途无量,怎么能在这个时候撂挑子呢?是不是有什么困难?”

厂里相熟的同事也纷纷劝他:“处长,三思啊!现在外面虽然允许个体户了,但那都是小打小闹,您这身份地位,去摆地摊不成?”

甚至连95号院的一大爷易中海都忍不住过来劝了两句:“小满,安稳日子不过,去冒那个险干啥?”

陈小满面对所有的劝阻和疑问,只是平静地笑笑:“谢谢大家关心。

我只是觉得,或许外面有更合适我的路想走走看。”

他态度坚决,去意已决。

真正理解和支持他的,只有家人。

安雨琪虽然担忧,但她深知丈夫不是冲动的人,他做的决定必然经过深思熟虑。

“你想做什么,就去做。家里还有我。”她的话语简单却坚定。

陈爸陈妈经过最初的震惊后,选择相信儿子:“你从小就有主意,比我们看得远。”

陈小雪和陈小雨更是对哥哥充满盲目的崇拜:“哥干啥都能成!”

离开了轧钢厂,陈小满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同时也感到了沉甸甸的责任。

他没有选择时下最热门的开饭馆、摆小摊,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他最熟悉、也最有把握的领域,医疗健康。

结合安雨琪的家学渊源,以及他多年来在医务处积累的管理经验和对外部信息的把握,他决定创办一家中医馆。

选址、办理执照、装修、招聘……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他并没有选择最繁华的地段,而是在一条安静但交通便利的街上,租下了一个带着小院子的临街铺面,闹中取静,更符合中医馆的气质。

他亲自题写了匾额——【陈氏中医馆】。

五个大字,苍劲有力,透着一种沉稳和信任感。

他聘请的坐堂医生,有安家推荐的一位经验丰富、但因历史原因一直不得志的老中医,也有两位他通过系统信息筛选出的、医术不错但同样缺乏平台的中年大夫。

药柜里的药材,他亲自把关,宁可成本高些,也一定要道地优质。

整个医馆的风格古朴典雅,干净整洁,一改当时许多公立医院诊所的嘈杂和简陋。

开业那天,没有大肆宣扬,只是安静地挂上了匾额,点燃了炮仗。

来祝贺的人却不少。

轧钢厂里一些受过陈小满照顾的老工人来了,街坊四邻好奇地来看热闹,安家的一些故交旧友也派人送来了花篮。

陈爸陈妈、安雨琪带着两个孩子,以及陈小雪、陈小雨和她对象赵卫国都来了,一家人站在修缮一新的医馆里,脸上洋溢着希望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