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陈中华的选择
时间步入八十年代中期,【陈氏中医馆】的名声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早已超越了京城的地界,甚至有一些海外侨胞和外国友人慕名而来。
陈小满“陈大夫”三个字,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妙手回春”的代名词。
每日清晨,医馆尚未开门,门外便已排起长龙。
来自天南地北的患者,带着各式各样的疑难杂症,将希望寄托于此。
原先的馆址,即便经过一次扩建,也早已不堪重负。
候诊区人满为患,抓药柜台前排成长队,连陈小满和几位坐堂大夫的诊室门口都挤满了焦急等待的人。
“陈先生,这样下去不行啊。”一位老大夫揉着酸胀的手腕,无奈道,“病人太多,咱们精力有限,万一有个疏忽,反倒对不起人家的信任。”
负责抓药的伙计也抱怨:“库房都快堆不下了,每天抓药抓得手软,就怕出错。”
患者们虽然感激,但也对拥挤的环境和漫长的等待颇有微词。
陈小满看着这番“甜蜜的负担”,深知第二次扩张已势在必行。
这一次,他不再是小打小闹地扩一两间房,而是有了一个更大的规划。
钱?
这早已不是问题。
经过这些年井喷式的收入积累,以及他超前的理财意识,他个人的积蓄已经达到了一个在这个时代堪称天文数字的级别,七百三十万元人民币。
在“万元户”还是绝大多数人羡慕和奋斗目标的八十年代,这笔巨款的购买力是惊人的。
它静静地躺在银行的特殊账户里,象征着陈小满事业上的巨大成功和远见卓-识。
有了雄厚的资本作为后盾,陈小满的扩张计划显得从容而大气。
他没有选择在原有基础上小修小补,而是直接买下了医馆后面一连排原本属于街道的一个废弃小库房和两户愿意搬迁的民居院落。
手续办理在如今“陈先生”的面子和足够的经济补偿下,进行得异常顺利。
他请来了专业的古建设计师,要求新医馆既要有传统中医药文化的韵味,又要符合现代医疗的功能需求。
设计图纸几经修改,最终定稿:一个三进式的四合院格局,飞檐翘角,青砖灰瓦,古色古香。
内部则规划了独立的候诊区、多个明亮宽敞的诊室、现代化管理的药房、煎药室、甚至还有几间环境清雅、用于针灸推拿和重症病人临时观察的静养病房。
施工期间,【陈氏中医馆】暂时迁到了旁边临时租用的宽敞场地继续营业,丝毫没有耽误病人看病。
陈小满每天都抽空去工地看看,对用料、施工细节要求极高。
他要打造的,不是一个仅仅赚钱的诊所,而是一个能够传承下去的中医药品牌和百年基业。
巨大的资金投入和“陈先生”的名望,使得新医馆的建设速度快、质量高。
不到半年时间,一座气势恢宏、既传统又现代的新【陈氏中医馆】在原址旁拔地而起,成为了整条街甚至整个区域的新地标。
开业那天,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前来祝贺的人络绎不绝,除了老患者、街坊邻里,还有卫生系统的领导、文化界的名流、商界的朋友,场面盛大却不喧闹,充满了赞誉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