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年了
八十年代中期的四九城,街道上的汽车远不如自行车洪流来得壮观。
偶尔驶过的,多是方头方脑的上海牌轿车、苏联产的伏尔加,或是单位里的吉普212。
因此,当一辆簇新、线条相对流畅、漆面光可鉴人的银灰色捷达轿车缓缓驶入南锣鼓巷时,不可避免地引起了轰动。
孩子们最先尖叫着围拢过来,却又不敢靠得太近,只用好奇而崇拜的目光追逐着这个稀罕的“铁盒子”。
大人们则纷纷从院里、窗户里探出头,脸上写满了惊讶和羡慕。
“哟!这啥车啊?没见过呢!”
“看着比上海轿子精神!”
“捷达!大众的!外国车!我在画报上见过!”有见识广的年轻人激动地喊道。
“这得多少钱啊?谁家这么阔气?”
在无数道目光的注视下,驾驶座的车门打开,陈小满从容地下了车。
他穿着一件质地良好的深色夹克,身形挺拔,神态平静,仿佛只是做了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尽管他是从一辆在这个时代象征着巨大财富和地位的轿车里下来。
“是陈先生!”“陈大夫回来了!”“好家伙!陈先生都开上小轿车了!”
议论声瞬间转变了方向,从对车的惊奇变成了对人的赞叹。在街坊邻居们看来,陈小满开上这样的车,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他是“陈先生”,是名震四九城的“陈大夫”,是【陈氏中医馆】的东家。
他要是还骑着那辆二八大杠,反倒让人觉得不对劲了。
陈小满微笑着和相熟的邻居点头示意,锁好车,拎着公文包走向自家院子。
他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得意或炫耀,态度一如既往地谦和,但那种无形中流露出的成功人士的气场,却比崭新的捷达车更令人心折。
一进院门,正在洗菜的安雨琪抬起头,看到他,脸上露出温柔的笑意:“回来了?今天还挺准时。”
她对于门外那辆引起轰动的车,似乎并不太在意,更像是习惯了自己丈夫总能带来一些“大动静”。
陈瑞华则像个小炮弹一样从屋里冲出来,兴奋地围着父亲转:“爸!我听见外面声音了!是你的新车吗?我能去看看吗?”
少年人对机械有着天然的兴趣。
“吃完饭再去看。”陈小满笑着揉了揉儿子的脑袋,“作业写完了吗?”
“早就写完了!”陈瑞华迫不及待地答应着,心思早已飞到了门外的轿车上。
陈小满走进屋,将公文包放下。
安雨琪跟进来,递上一杯温水,轻声说:“街坊们都看着呢,是不是太扎眼了点?”
她语气里有一丝淡淡的担忧,是那种经历过特殊年代的人本能的对“露富”的谨慎。
陈小满接过水杯,笑了笑:“没事,时代不同了。
有辆车,出诊、去药材公司、或者去卫生局开会都方便。
总不能老是让医馆的车接送。”
他语气平和,将拥有轿车归结于实际的工作需要,淡化了对财富的炫耀。
但夫妻二人都心知肚明,在这80年代中期,能私人拥有一辆进口轿车,其意义绝非“方便”二字所能概括。
这更像是一个标志,一个宣言,无声地向世界宣告着陈小满所达到的惊人成就和社会地位。
“万元户”在此时依旧是绝大多数人羡慕和奋斗的标杆。而陈小满呢?
他那高达七百三十万的财富,早已将“万元户”甩开了不知多少条街。
说他隐然已是“四九城首富”级别的人物,绝非虚言。
只是他为人低调,不事张扬,产业又相对集中,才没有弄得满城风雨。
但这辆崭新的捷达车,就像藏不住的宝石,瞬间将他的财力暴露了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