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学圣使 作品

第373章 青海自治领

镇远侯顾肇迹的两份报捷文书分别于六月、九月抵京。这也预示着,昆仑神山以北的几十万平方公里土地,正式回归大明的怀抱。 不过,对于收复如此贫瘠的土地,朝中官员还是持有怀疑的态度的。

他们并不认为,这些鸟不拉屎的地方有任何的利用价值。

为了消弭这股不良之风,朱由校特意在早朝结束的当天,将内阁阁臣、六部尚书以及其他部门的一把手宣入了上书房。

他耐心的向这些朝廷重臣们解释了中华的领土,没有一块是多余的思想。

而且,别看青海高原是块贫瘠之地,它确实就是这么贫瘠。

那里地理位置独特,向南可攻略乌思藏都司和朵甘都司;向西可以攻代守抵御卫拉特蒙古的侵犯,保护身后的陕甘地区的安宁,向东便是富庶的四川盆地。

如此得天独厚的地方,以前是没有力量去染指那里,现如今,兵强马壮的大明再不趁西海蒙古内乱不止,一盘散沙之际,彻底占据那里,难道还等将来卫拉特蒙古统一之后再去攻打?

朱由校不仅宣扬了土地宝贵论,还向重臣们传递了一个更为惊人的观点——汉族高贵论。他强调,无论何地,只要有人能够生存,汉人都能够生存下来。即使是在荒无人烟的地区,汉人也同样能够顽强地生存。

这番言论犹如一道惊雷,震撼了在座的每一位重臣。他们深知中华有着数千年可追溯的历史,而每一页史书都铭刻着汉民族先民们与人和与天搏斗的悲壮事迹。这些故事见证了汉民族的坚韧和不屈,也彰显了他们在困境中求生存的智慧和勇气。

朱由校正是想借助这个机会,大力宣扬大汉民族主义。他深知民族的觉醒需要一个引领者,而作为皇帝的他,虽然地位尊崇,但也明白仅凭一己之力难以将这颗种子植入每一个明人的脑海中。因此,他迫切需要一批追随者,而眼前的这些重臣无疑是最佳人选。

随着青海草原几十万平方公里沙漠、草原被纳入大明。如何治理那几十万蒙古族,便成了朝廷头等需要解决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