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学圣使 作品

第412章 京都攻防战(2)(第2页)

两个月四十万人,足见压力之大。说白了,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

一次性组织四十万大军,这在战国时期,乃至德川幕府时期都是罕见的,后勤保障等等问题逐渐暴露出了家光的准备不足,这也为后来幕府军不攻自破留下了伏笔。

自古以来,日本的攻城战毫无技术可言,如果详细的划分的话,可分为六种战法。

其一,正攻法:这种方法是直接依靠武力攻进敌军城池。通常需要准备比敌军多3倍到10倍的兵力,效率较低。如果城池防御坚固,战争可能会演变成长期作战。例如,德川家康在大阪冬之阵中采用正攻法,但最终通过协议休战和消除护城河来攻下大阪城。

其二,长围法:通过断绝敌军补给,使其因缺水缺粮而崩溃。具体策略包括“兵粮攻”(断绝粮食补给)、“水攻”(利用水淹城池)和“干杀”(断绝水源)。丰臣秀吉常用此法,多座城池最终在围困下投降,但需要周详的计划。例如,石田三成在围攻忍城时因计划不周全而失败。

其三,奇袭法:趁敌军不注意时进攻,使城内陷入混乱。常见方式包括勾结城内武将、派遣忍者开启城门或在地底挖掘隧道进攻。例如,北条早云曾冒充打猎失败的人偷袭小田原城并成功拿下。

其四,调略法:通过说服守城方城主或武将让出城池。这种方法技术含量高,需要大量情报支持和金钱、精力的投入。例如,竹中半兵卫在夺取稻叶山城时尝试调略,但最终失败。

其五,包围战:用周围的附城包围敌城,使其孤立无援。例如,德川家康通过包围战击败了武田胜赖的高天神城。

其六,力攻:直接用武力攻击城池。例如,织田信长在面对浅井长政的小谷城时采用了力攻法。

日本战国时代的攻城战通常是以围困结合骚扰的形式展开,很少有这种甫一接战就不计代价的全力猛攻。具体采取哪种战术也跟总体战略密切相关,围困意味着耗得起,强攻意味着赶时间,所以耗不起的家光直接采用了力攻的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