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边疆暗潮涌动(1)(第2页)
这次股东会议开的时机非常之微妙。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它正好赶上了粮食大减产的1637年的大旱季。
可以说,几乎所有人的耕地都受到了干旱的影响,颗粒无收。
最为关键的是,皇帝并没有要他们将所有的耕地都卖掉,只是说这些年朝廷罚没的罪犯、犯官家庭拍卖的,最终由商会购入的部分耕地而已。
就这样,这场公有经济逐步转向私有经济的商会股东大会正式落下帷幕。
整个天启十七年,全国共赴国难,艰难求生。而大明四周同样也不平静。
自从天启十一年辛栋领兵进入东西伯利亚,十二年于沙俄在阿尔丹、勒拿城筑城,已有五年。
作为东西伯利亚首府,勒拿城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了一座一万户,五万多人口的城市。
五年来,作为四省总督的辛栋几乎没有离开过西伯利亚冰原。正是因为他的指挥下,摇身一变成为大明人的探险家别尔菲利耶夫带着几千人次,足迹已经踏过了科雷马河。让他惊喜不已的是,这里居然还生活着众多的鄂温克族,也就是如今的满族人。
阿尔丹金矿日进斗金,铁矿熔炉更是修到了百丈高。十多万汉族、满族百姓进入勒拿河流域讨生活,这都离不开辛栋这几年的辛勤工作。
当然,发展是需要一个和平环境的,而和平并不是乞讨而来的,全是靠士兵打出来的。
这几年以来,沙俄当局惊讶地发现,他们派出的无数探险队,只要一进入勒拿河流域,就会像人间蒸发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无论是规模较小的百余人队伍,还是规模较大的几百人队伍,都无一幸免。就算是再愚笨的人,也能明显意识到,自家的探险队肯定是遭遇了巨大的麻烦,有一股强大的势力拦住了他们前进的道路。虽然,经过一番侦查之后,他们赫然发现,一个远东极为庞大的帝国——大明横杠在了他们的面前。
面对这种情况,沙俄政府自然不可能坐视不理,在他们眼中,沙俄同样是一颗强大的帝国。于是,莫斯科紧急调集了一支由上万人组成的混编部队,浩浩荡荡地向基廉斯克城、布拉茨克城进发。这支部队的到来,无疑是沙俄政府对勒拿河流域乃至贝尔加湖一带明朝势力的一种强硬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