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学圣使 作品

第429章 东边不亮,西边亮(2)

在遥远的吐鲁番,一份紧急的奏报正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穿越茫茫的沙漠和草原,向京师疾驰而来。这份奏报承载着重要的信息,关乎着国家的安危和战略决策。 经过漫长的旅途,奏报终于在第二年,也就是天启十八年(1638年)三月,送抵了京师。消息传来,引起了朝廷的高度重视。皇帝朱由校立刻召集了几位重要的大臣,齐聚在上书房,共同商议应对之策。

众臣们面色凝重地围坐在桌前,等待着皇帝的指示。朱由校将满桂的奏章递给他们,让大家传阅并发表意见。

兵部左侍郎袁崇焕率先发言,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启奏陛下,臣仔细阅读了宣化侯的奏章,认为他所奏之事完全可行。”他顿了一下,接着说,“根据吐鲁番自治领历年来上报户部、兵部的奏章,臣发现吐鲁番各部手中拥有大量的牛羊。即使没有内地运送的军粮,自治领也完全可以通过购买部落中的牛羊来满足军队的需求。”

袁崇焕的话引起了其他大臣的共鸣,他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而且,”袁崇焕继续说道,“吐鲁番计划新编的二十个团六万人马,并非正规军,他们只是在战事期间耗费一些军饷而已。一旦战争结束,这些士兵就可以回到各自的部落,重新成为牧民。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减轻吐鲁番之兵力短缺困难,拿下叶尔羌汗国,还能得到一座天然的牧场,又能消除南边的威胁,使我们能够专心应对西北的敌人。”

他的分析条理清晰,让在场的大臣们对吐鲁番的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有甚者发现,打败叶尔羌,收获的不光是一大片牧场,还有战利品的牛羊,还能反哺朝廷肉食短缺的困难,简直是一举多得的大好事。

原本众人都忧心忡忡,因为旱灾和蝗灾的双重打击,粮食产量大幅减少,全国四面边区都面临着兵源和粮草不足的困境。一旦这种情况被周边虎视眈眈的国家所利用,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因此,有些官员竟然提议放弃一些他们认为不必要的领土,将兵力收缩回来,等待灾情彻底缓解之后再做进一步的打算。这个观点在朝廷中得到了许多官员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