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章 鲸波万里寇巢深,戈船终破瘴烟沉(第2页)
借粮的消息传到岭南,富户们却不乐意。番禺县首富赵员外召集乡绅开会:“朝廷借粮哪有还的?这是强抢!咱们不能借!” 乡绅们纷纷附和,有的甚至把粮食藏进地窖。韩雍得知后,亲自拜访赵员外,带着流民代表一起去。
“赵员外,” 韩雍指着跪在地上的流民,“他们不是要饭,是借粮。来年秋收后,连本带利还你。你若不借,这些人饿死了,谁给你种粮、织布?” 流民代表哭道:“员外行行好,借我们点粮,来年一定还!” 赵员外看着流民的惨状,又怕得罪朝廷,终是松口:“我借两千石!” 有了带头的,其他富户也陆续借粮,很快凑齐五万石。
粮食到位后,韩雍在钦州港搭起粥棚,流民们捧着热粥,泪水直流。韩雍站在粥棚前,对百姓说:“朝廷借粮给你们,是希望你们能回家种地。凡返乡者,官府给种子、农具,免赋税一年,孩子可入学堂读书。”
可流民们却不敢动 —— 有的家乡被战火毁了,有的怕回去后被贪官盘剥。韩雍让玄夜卫去各州调查,将 “可返乡” 的村庄登记造册,画成地图张贴在粥棚旁,上面注明 “村里有多少房屋、多少田地、有无贪官”。他还派官差护送第一批流民返乡,亲眼看着他们分到种子、农具,才让其他人放心。
雷州半岛的流民陈五犹豫了很久,见同乡回来报信说 “家乡的房子修好了,官差没要钱粮”,才带着妻儿上路。返乡的路上,官差帮他们推车、治病,到了村口,见新盖的茅草屋整齐排列,田埂上插着 “陈五家” 的木牌,陈五激动得跪地磕头:“谢谢韩大人!谢谢朝廷!”
到德佑三十三年春末,已有三万流民返乡,钦州、雷州等地的田野里,又响起了耕牛的叫声。韩雍看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 “返乡标记”,对属下道:“流民返乡只是第一步,得让他们能活下去、富起来,才是真的复安。”
流民返乡后,新的问题又来了 —— 有些地方官阳奉阴违,给流民的种子是发霉的,农具是破旧的。廉州知府李嵩甚至把朝廷拨的赈灾款挪去修自己的官衙,被流民告到韩雍那里。
韩雍带着风宪官亲赴廉州,看到官衙修得金碧辉煌,流民却拿着发霉的种子哭泣。他怒不可遏,当场罢免李嵩,命玄夜卫查他的账目。查出李嵩不仅挪用赈灾款,还勾结盐商走私,贪赃银两万两。韩雍将李嵩斩首示众,贴出告示:“凡克扣流民钱粮、贪赃枉法者,一律严惩不贷!”
可还是有官员顶风作案。琼州知县王全是王伦的亲信,王伦倒台后,他怀恨在心,故意不给流民分田地。韩雍得知后,让人把王全押到流民面前,让他看着流民们在荒地上刨野菜,问他:“你若饿肚子,会怎么想?” 王全低着头,说不出话。韩雍道:“你不配当父母官,革职为民,去修河堤赎罪!”
整肃吏治的同时,韩雍还在各州设 “百姓意见箱”,每天派玄夜卫开箱查看,百姓可匿名举报贪官。意见箱挂在州衙门口,钥匙由韩雍亲自掌管,谁也不敢动手脚。渐渐地,贪官少了,清官多了,流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过。
秋收时节,南疆的田野里金黄一片,陈五种的水稻亩产达三石,比战前还多。他带着新米到州衙,想感谢韩雍,却见韩雍正在田里和老农讨论种桑养蚕的技术。“韩大人,这是我家的新米,您尝尝。” 陈五捧着米袋,激动地说。韩雍抓了一把米,放在手心搓了搓:“好米!看来你是个好把式。朝廷打算在南疆推广桑蚕,你愿不愿意带头?”
陈五想都没想就答应了。韩雍从江浙请来蚕农,教南疆百姓种桑、养蚕、缫丝,官府提供桑苗、蚕种,还在钦州港设 “丝绸市”,商人来收购丝绸,官府担保 “不压价、不欠款”。很快,雷州、廉州等地种起了桑树,农妇们坐在织机前,织出的丝绸又轻又软,商人争相购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流民们有了收入,开始盖新房、娶媳妇,集市也热闹起来。钦州港的渔船又多了起来,渔民们打了鱼,直接卖给港口的商号,再也不怕被寇匪抢劫。税课司的官员忙着收税,脸上带着笑容 —— 这个月的赋税比上月多了两千两。 南疆的经济渐渐恢复,但韩雍发现,盐、铁等必需品仍被奸商垄断,价格高得离谱。流民们说:“一斤盐要一贯钱,快吃不起了。” 韩雍奏请朝廷 “在南疆实行盐铁专卖,官府定价,不许奸商抬价”。萧桓准奏,命 “两广盐铁司接管盐场、铁矿,盐价定为每斤三十文,铁价每斤五十文,由玄夜卫监督,严禁私盐、私铁”。
盐铁专卖推行之初,奸商们纷纷抵制,有的囤积居奇,有的造谣说 “官盐是苦的”。韩雍让人把官盐、私盐放在一起,让百姓品尝,证明 “官盐更干净、更便宜”。他还派官差到各村卖盐、卖铁,盐场、铁矿的工人由流民担任,给工钱、管饭,百姓们都说:“还是朝廷的盐铁好!”
琼州的盐场之前被盐商霸占,工人累死累活却拿不到钱。专卖后,韩雍给工人定了工钱,还修了宿舍、学堂,工人李二说:“现在每天能挣五十文,孩子能上学,比以前强十倍!” 盐铁专卖不仅让百姓受益,朝廷的收入也增加了,每月多收盐铁税五千两。
钦州港的商船渐多,韩雍却在州衙后院辟出一间书房,整日对着《南雍志》琢磨 —— 经济复苏只是根基,要让流民真正安下心,还得靠教化。他召来各州知县议事,案上摆着草拟的《南疆教化章程》,烛火在 “建学堂、设乡约、明律法” 九个字上跳动。
“流民多是山野村夫,世代不识字,突然让孩子入学,他们未必肯。” 雷州知县面露难色,“再说聘请秀才、修缮校舍,这笔银子从哪来?” 韩雍早有准备,翻开账册:“去年互市盈余五万两,朝廷拨下三万充作教化专款,不够的从各州节余里出。至于百姓不肯,咱们先办试点,让入学的孩子免徭役半年,家长听乡约堂讲律法者,优先分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