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灯轻剑斩黄泉 作品

第482章 不是将军轻性命,北门锁钥系兴亡(第3页)

“住口!” 萧桓一脚踹翻案边堆叠的粮册,册页哗啦啦散落一地,露出上面 “宣府卫粮车损耗三成” 的批注。“大同卫若失,北境门户洞开,北元铁骑三日可抵居庸关,届时守京师需银百万两,调兵十万,你掏得出吗?” 他俯身从岳峰手中接过调兵符,指尖抚过符身雕刻的龙纹,鳞片的棱角硌得掌心发麻,“先帝设此符,就是要临危决断!”

萧桓将调兵符重重塞回岳峰手中,符身冰凉却带着千钧之力:“此符今日归你,增兵三万,粮饷从内帑太仓库调取,不必经户部手!沿途驿站敢以‘雪大难行’延误,先斩驿丞,再报京师!”

岳峰双手接符,铜符贴在掌心沉甸甸的,符上的龙纹仿佛活了过来,在烛火下盘旋。他躬身领命,甲胄碰撞声清脆有力:“臣以项上人头担保,五日之内必援兵抵大同卫!”

萧桓目光转向瑟瑟发抖的李嵩与王瑾,声音冷得像北境的冰:“谢渊已带玄夜卫缇骑赴宣府查粮道,若查出你们与北元私通、克扣军饷,岳都督可凭此符当场锁拿,不必请旨。”

李嵩闻言 “啊” 地一声瘫在地上,双腿抖得像筛糠,王瑾脸色瞬间惨白如纸,扶着案边才勉强站稳 —— 他们藏在库房暗格里的 “私贸账册”,记着与宣府同知赵显分赃的明细,终究还是藏不住了。

三更时分,调兵符的朱批裹着蜡封,由快马送抵蓟辽卫。夜色如墨,风雪渐小,蓟辽卫的校场上火把如星,士兵们踩着积雪披甲登车,甲叶碰撞声、马蹄声、口令声混在一起,在寂静的寒夜里格外响亮。

岳峰站在军帐外,呵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瞬间消散。他从怀中掏出周昂的塘报,麻纸被体温焐得温热,上面 “城在人在,城亡人亡” 的血书已干涸发黑,却仍透着决绝。岳峰将塘报贴身藏好,指尖划过冰冷的调兵符,符身仿佛还留着萧桓的体温。

此时京师城内,玄夜卫缇骑已包围李嵩府邸。李嵩被拖拽着出来时,发髻散乱,官袍沾满泥污,还在哭喊:“陛下明鉴!臣是被赵显蒙蔽的!” 可缇骑从他书房暗格搜出的账册上,“每车短少五石,与赵显均分” 的字迹赫然在列,墨迹未干,正是上月的记录。

王瑾的亲侄王奎在宣府卫粮站被擒时,正往北元部落送粮。缇骑从他怀中搜出的供词上写着:“叔父王瑾命我每月送粮千石至云州峡谷,北元以战马相换,得利均分……” 供词末尾还画着交易的暗号,与北元俘虏身上搜出的令牌图案分毫不差。

天快亮时,风雪彻底停了,露出清冷的月光。岳峰翻身上马,胯下战马喷着白气,躁动不安。他将调兵符系在腰间,符身贴着心口,仿佛在发烫。岳峰勒转马头,望着大同卫的方向,低声道:“周昂,弟兄们,再撑五日,援兵来了!”

马蹄声踏碎积雪,发出 “咯吱” 声响,与远处传来的号角声交织在一起。三万铁骑如一条火龙,在北境的寒夜里蜿蜒前行,铁蹄下的积雪被踏成冰水,却在身后留下一串通往希望的脚印 —— 这不仅是救援的征途,更是劈开贪腐迷雾、守护江山的血路。

片尾

《大吴会典?兵制》 载:“德佑三十七年冬,‘岳峰以调兵符增蓟辽边军三万,五日抵大同卫,内外夹击北元,斩敌五千,解大同卫之围’。查得‘户部尚书李嵩、兵部侍郎王瑾与宣府同知赵显私通北元,克扣粮饷,皆斩’。内帑拨粮二十万石,‘边军始得饱食,士气大振’。”

《大吴史?岳峰传》 评:“峰之强谏,非恃兵符之威,实感边军之苦;帝之决断,非轻国之财,亦明社稷之重。军帐夜议,斩腐恶而安边城,显‘兵符在握,当为国立威;君心明断,当为民除害’之理。”

卷尾

《大吴史?德佑本纪》 论曰:“大同卫之危,非独北元之强,亦因内奸之祸。军帐夜议,岳峰持符力争,非仅为增兵,实为破积弊之网;萧桓临帐拍板,非仅信将领,亦欲清朝堂之污。

调兵符虽轻,系着边城存亡;粮饷银虽重,抵不过民心向背。李嵩之流,以国之粮饱私囊,与敌为友;岳峰之辈,以兵之符卫家国,与民为亲。此战之后,帝命‘边军粮饷由风宪司专管,五军都督府与玄夜卫共监’,终德佑一朝,边饷无大弊,此军帐夜议之功也。”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