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7章 一路拦截皆墨吏,三更辗转到忠良(第3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陛下莫信!” 李嵩紧随其后闯入,跪在谢渊身侧,高举着镇刑司的奏报,“此乃周毅与谢渊勾结,故意夸大灾情,逼陛下调兵驰援,实则想掌控京营兵权,动摇国本!” 他指着奏报上的朱批,“缇骑昨日传回的密报说,大同卫粮仓尚有存粮,血书纯属夸大其词,意在构陷臣等!” 岳峰站在殿中,脑中突然闪过送血书死士赵五的遗言:“将军,我在宣府卫驿站灶台下藏了备份……” 他立刻对萧桓道:“陛下!臣请命彻查宣府卫驿站!赵五说有副本藏于彼处!” 萧桓望着血书上的血迹,又看看李嵩紧张的神情,终是点头:“速派缇骑搜查!”
不到两个时辰,缇骑浑身是雪地回报,捧着用油布裹着的东西跪在殿中:“陛下,在宣府卫驿站灶台下的砖缝里找到这个!” 展开一看,是半张血书副本,边角被烟火熏得发黑,旁边还粘着一本牛皮纸私账。账册上用周毅惯有的笔迹记录:“十月初一至十五,实发粮三百石,户部账册却记五百石,短少二百石去向不明 —— 押送官为王奎之弟王申,每车‘损耗’十石,共二十车。”
私账上的字迹与周毅平日文书分毫不差,每笔记录旁都有士兵画押的红手印,短少的二百石粮食,恰与王申在兵部的 “运粮损耗” 记录完全吻合。谢渊将私账呈给萧桓,声音沉痛:“陛下请看,正是粮饷被克扣才致边军无粮,血书上‘嚼雪充饥’句句属实!镇刑司的奏报是伪造的,他们在包庇王申!”
萧桓将血书与私账并排放在御案上,两纸的字迹交相印证,谎言不攻自破。他望着李嵩、张懋瞬间惨白的脸色,又想起连日来他们阻挠调兵的种种行径,额头青筋暴起,脸色铁青如霜 —— 他终于意识到,自己被这些 “心腹重臣” 蒙骗了,大同卫的血泪,竟是他们贪腐的遮羞布。
十月二十一,萧桓终在紫宸殿连发三道圣旨:“增派京营五千,由岳峰统领即刻驰援;户部拨粮万石,走蓟辽古道加急运送;风宪司彻查王申粮饷克扣案,牵连者无论勋贵一律锁拿。” 然此时的大同卫已到最后关头,周毅在血书送出的第五日,率仅存的两千残兵与北元展开巷战,他身中十箭,却仍拄着断矛屹立不倒,直到最后一口气咽下,双眼仍望着京师的方向。
十月二十四,岳峰的援兵抵达大同卫时,城破已三日。风雪掩埋了大半城墙,雪地里的士兵尸体保持着战斗姿势,有的手握断矛,有的紧抱北元骑兵,最年幼的那个小兵,怀里还攥着半块冻硬的麦饼,饼渣混着雪粒凝结在嘴角。
谢渊站在周毅的尸体旁,尸体已冻硬,脸上却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他将那封血书在周毅身前焚化,灰烬被风雪卷着飘向城头,谢渊的声音轻得像叹息:“周将军,你的血书送到了,陛下派兵来了…… 只是…… 太晚了。” 岳峰望着残破的城墙,城砖上的血迹已冻成暗红的冰,他猛地别过头,眼角的泪水瞬间被寒风冻成冰珠 —— 这封用数十条性命换来的血书,终究没能赶在城破之前,救下那些浴血的忠魂。
片尾
《大吴史?德佑本纪》 载:“德佑三十七年冬十月十五,大同卫守将周毅血书告急,‘言边军冻毙者日增十五,粮尽矢绝,城垣将破’。血书经三名死士护送,二人遭镇刑司校尉截杀于驿路,一人藏血书于箭杆,殉命前托猎户传京。然血书至京师,为李嵩、张懋所阻三日 —— 嵩称‘血书伪造,边将讹饷’,懋率勋贵力证‘大同卫仍能守城’,镇刑司更焚血书副本以掩迹。
至十八日血书终达帝前,萧桓始知被骗,急派援兵五千。然二十二日援兵抵大同卫时,城已破三日,守将周毅身中十箭殉国,军民殉难者逾五千,尸身积雪未化,犹握冻饼。史称‘此血书之迟,非仅迟于路,实迟于朝堂之私;援兵之晚,非仅晚于时,实晚于人心之腐。边军见血书难达,始生怨怼,庙堂与边庭之隔自此深如鸿沟’。”
卷尾
《大吴史?论》 曰:“边军血书,非仅一纸血泪,实乃国之警铃。死士踏雪传书,血溅驿路而不悔,为护疆土;庙堂高官视书如敝屣,阻援三日而不惭,为护私囊。李嵩之‘伪造’斥,非疑血之真,乃怕罪之显;张懋之‘守城’言,非信军之勇,乃保贪之利。
镇刑司焚副本以遮罪,勋贵结党以抗旨,此非一人之恶,实乃官官相护之积弊。周毅殉国时望京师而目未瞑,非怨援兵之晚,实怨庙堂之盲。血书焚于城破之后,灰烬随雪落边城,边军见之皆泣 —— 自此‘血书难撼朝堂腐,忠魂空守孤城寒’之语传于塞上,边将离心,国之干城渐空,德佑朝边防之衰,实始于此。”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