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0章 十二边书藏袖里,谁怜白骨积城畿(第2页)
大同卫城楼的箭孔里,赵谦正啃着块发霉的麦饼。饼渣嵌进牙缝,混着血沫嚼得咯吱响,怀里的密信被体温焐透,李嵩那笔歪斜的字几乎要渗出来:"也先要的战马,内库已备妥,你且守城十日,京营便到。" 可今日已是第十二日,城根下的积雪被北元骑兵踩成烂泥,那些人正围着篝火煮新麦,麦粒滚沸的香气顺着风飘上来 —— 那是上月从内库 "调拨" 来的冬粮,账册上写着 "支大同卫备用"。
"总兵,再不开城门,弟兄们真要吃死人肉了!" 都指挥周昂撞开箭楼门,断了弦的弓吊在腰间,手里攥着半块马骨,骨头上还沾着点冻硬的肉丝。他眼窝深陷,颧骨上结着冻疮:"方才巡西墙,见二十具冻尸堆在垛口,都是昨夜饿毙的,其中还有个十五岁的小兵,怀里揣着给他娘绣的荷包..." 赵谦猛地将密信塞进靴筒,靴底碾着城砖上的冰,发出刺耳的刮擦声:"再撑一日,京营必到。" 他不敢看周昂的眼睛 —— 那些本该守城的粮,此刻正躺在也先的营帐里,换来了李嵩承诺的 "战后升都督"。
文华殿的地龙烧得正旺,萧桓翻着李嵩递上的《大同防务疏》。宣纸上的城防图画得整整齐齐,箭楼、瓮城、护城河标注分明,"粮草充足,可支三月" 八个字被朱笔圈了又圈,墨迹浓得像要滴下来。李德全捧着鎏金暖炉进来,炉烟缠着他的话:"陛下,镇刑司刚递了折子,说大同卫 ' 虚报军情 ',赵总兵已斩了三个造谣的兵,还把首级悬在城门上示众呢。"
"斩了?" 萧桓指尖划过图上的西墙,宣纸上的墨迹突然洇开,像朵溃烂的花。他想起上月赵谦的奏报,说 "冬粮仅余十日",怎么突然就 "可支三月"?永熙帝《御批边策》里的话突然撞进脑海:"边将奏报,宁信其急,勿信其缓;宁信其缺,勿信其足。" 正要传旨催京营,李嵩掀帘而入,袍角沾着的雪落在金砖上,瞬间化成水:"陛下,风宪司谢渊私查内库战马出入账,恐是想借大同之事生事,动摇国本啊。"
镇刑司外的巷口,谢渊拦住了正要上车的张迁。十二口木箱码在马车上,帆布被风掀起一角,露出里面鼓鼓囊囊的麻袋。"张千户,这十二箱是什么?" 谢渊的宪牌抵住箱角,箱缝里漏出的麦糠沾在雪上,白得刺眼。张迁猛地拔刀,刀背磕在宪牌上,发出沉闷的响:"边军口粮,谢御史也要查?小心我参你越权!"
"口粮?" 谢渊突然笑了,伸手从箱缝里抽出张纸条。麻纸粗糙,上面是赵谦独有的弯钩笔锋:"五千石已交也先,战马速发至李府后院。" 张迁的脸瞬间褪成纸色,缇骑的刀齐刷刷出鞘,雪光映着刀刃,晃得人睁不开眼。谢渊将纸条塞进怀里,声音撞在雪幕里,带着冰碴:"按《大吴军律》,通敌者斩,匿报者同罪 —— 张千户是想替李嵩顶这个死罪吗?"
腊月初一的子时,大同卫的西墙塌了。砖石坠落的轰鸣里,赵谦踩着瓦砾往城后退,北元的箭像黑压压的蝗虫扑过来,钉在他脚边的雪地里。周昂扑过来用身体护住他,三支箭穿透后背,箭羽还在嗡嗡震颤:"总兵... 我看见... 看见内库的马了... 在也先中军帐... 马鞍上的火漆..." 话未说完,人已栽倒在雪地里,血从身下漫开,融了半尺厚的冰。
也先的笑声顺着风飘上来,带着浓重的膻气:"赵总兵,李首辅的信收到了!他说... 你若开城投降,大同卫指挥使还是你的,再加五百匹战马!" 赵谦摸出靴筒里的密信,信纸被汗浸得发皱,他突然往城楼下扔:"你看清楚!这是他让我通敌的凭证!" 可北风太烈,信纸刚飘到半空就被箭射穿,碎成漫天纸蝶,打着旋儿落进北元骑兵的马队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京营的援兵在腊月初三抵达大同卫外二十里。郭英勒住马,望着远处冲天的火光,火舌舔着夜空,把云层染成暗红。李达在旁嚼着肉干,油汁顺着嘴角往下淌:"姑父,首辅说了 ' 城破再进 ',现在进去,怕是要沾一身血。" 郭英从怀里掏出账册,"赵谦欠内库马价银三万两" 的字迹被汗泡得发涨 —— 这本该是他的 "军功",等赵谦 "战死",这笔账就能赖在死人头上。 帐外突然传来喧哗,谢渊带着风宪司的人闯进来,手里举着驿递司的登记簿,纸页在寒风里哗哗作响:"郭总兵,这十二日的急报,为何今日才到?" 郭英慌忙将账册塞进灶膛,火星舔着纸页,发出细碎的噼啪声:"雪大路滑,驿马倒毙了三匹,谢御史也要苛责?" 谢渊指着远处的火光,浓烟里飘来焦臭:"那是大同卫在烧死人,你闻不见味吗?"
萧桓在暖阁见谢渊时,对方正捧着块烧焦的木牌。炭火烧黑的牌面上,"内库" 二字被火漆封着,边缘还留着刀劈的痕迹。"陛下请看," 谢渊的指甲抠着牌上的火漆,碎屑簌簌往下掉,"这是从也先营帐里找到的,赵谦用五千石粮换了五百匹内库马,李嵩亲批的文书在此。" 木牌上的火漆纹路,与镇刑司印一模两样。
李嵩突然跪倒,额头撞在金砖上,咚咚作响:"陛下!这是谢渊伪造的!他与岳峰勾结,想夺边镇兵权,效仿魏王萧烈谋逆啊!" 萧桓望着窗外的雪,十三年前的记忆突然涌上来 —— 父亲永熙帝临终前指着大同卫的舆图,枯瘦的手指点着西墙:"此处一失,京师无险可守。" 他抓起朱笔,墨滴在 "李嵩" 二字上洇开,像朵开败的黑花。